东南网4月2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 老照片由龚洁、白桦提供)在鼓浪屿,有许多小楼。掩在古榕之下,立于小山之旁。 它们往往都有上百岁,看尽楼前人来人往,看尽世事更迭、历史沧桑。 这些小楼,和小岛上众多的私家别墅一起,构成了鼓浪屿建筑最别样的风华。历经百多年,褪尽往事,它们依然静立在那,守候着小岛悄然的时光。 它们就是鼓浪屿上的领事馆建筑,一份文化遗产,一笔属于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只可惜,这些遗产没有得到整体规划和保护,在专家眼里,它们的历史遗产价值没有得到展示。 鼓浪屿管委会前几天“搬家”,从原英国领事馆迁出,为遗产核心要素腾迁。这也许是个契机。今天开始,本报推出“百年沧桑,追寻‘万国领事馆’”系列报道,希望能让这些静默的小楼重新拾起被遗忘的记忆,掀开被岁月覆盖的惊鸿,回归文化遗产的地位。 鼓浪屿,黄家花园的绿茵草坪旁。 这里是原荷兰领事馆旧址。125岁的小白楼,成为岛上8处原领事馆或官邸中,最先对公众开放的一处。 浓郁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写尽小楼见证的故事。 名片 原荷兰领事馆 地址:中华路5号 历史:1890年兴建,有史料记载,建它花了6000块银元,由香港共济会员W.Danby设计 125年前,6000块银元建楼 中华路5号,阳光穿过一幢白色小楼。 这是2015年初夏的鼓浪屿。小楼前,举着各种小旗的导游,来来往往的游客,不时有人信步走进小楼,举着相机,想要透过小楼里留存的信物窥视百年前的故事。 125年前,这里还不叫中华路5号,这栋小楼已经开始“悄悄”记录历史。 小楼最早的名字,叫正道院。1890年兴建,有史料记载,建它花了6000块银元,由香港共济会员W.Danby设计。这栋小楼,是厦门共济会的会所,一个洋人的帮会组织。 百年前的小楼,一层半,下面半层是地下室,隔潮用。石砌的墙体,下半层开着小窗,看上去像是坚实的基座;上面一层南部房间设有尖券形的双柱式窗,北部房间外带尖拱券走廊,有着哥特式建筑的特征。有宽敞的连廊,坡屋顶四周有着栏杆式女儿墙,平面呈T字形。 |
相关阅读:
- [ 04-28]鼓浪屿管委会“搬家” 原英国领事馆拟建成博物馆
- [ 04-27]鼓浪屿将投入6000万元绿化资金打造街心带状公园
- [ 04-25]五名嫌犯组团来厦门扒窃 在鼓浪屿出手两小时即落网
- [ 04-25]钟南山追忆70年前琴岛岁月 并为鼓浪屿医改模式点赞
- [ 04-23]鼓浪屿入选历史文化街区 持续修缮风貌建筑获肯定
- [ 04-21]厦门市政府任免一批干部 廖华生任市政府秘书长
- [ 04-19]鼓浪屿医改独特模式惠及"岛民" 医院迎来两位百岁老人
- [ 04-16]鼓浪屿医疗服务得改善 108岁老人因及时救治脱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