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摄影爱好者“太阳宝宝”在演武大桥附近水面拍到一群白海豚。
在厦门,白鹭与城市和谐共处。(记者 王协云摄) >>编者按 由省市海洋部门主办、本报参与协办的“2015 年福建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目前正在紧张筹备之中。活动消息刊发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少读者和企业纷纷报名参加此次活动。 然而当前,对于增殖放流,很多人仅限于“将鱼苗投入海中”的认识,实际上这其中有诸多讲究,而且这项活动对于福建的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物食物链完整性等有重要意义。 从本期报道开始,本报将带着读者关心的问题,介绍省市海洋生态保护的现状。同时您还可以了解到目前厦门海域经济类海洋生物的品种、分布、价格等实用信息。 厦门日报讯(本组文/记者 张珺 林雯)15年前,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和白鹭这三个珍稀物种牢牢地贴上了“厦门保护”的印记。15年之后,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近100头,处处可见白鹭飞,这些都与海洋生态保护、增殖放流密不可分。 珍稀物种保护 厦门成效显著 2008年以来,厦门投入一千多万元,建设厦门海域执法监控系统,对白海豚和文昌鱼保护区,专门设立监控点,对保护区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控。同年,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厦门在厦门东部海域的五缘湾外侧白海豚主要活动区域,设定10平方公里为常年禁渔区,禁止捕捞,保障白海豚食物鱼类的资源。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辛建军处长表示,对于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和白鹭的保护,厦门可谓不遗余力,从法规制度到硬件建设,长期的投入之后已见成效。据观测记录,厦门海域现有近100头的中华白海豚。而且近年来,中华白海豚成群结队畅游的动人景象增多,保持了种群的稳定。近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达到91尾每平方米。2013年-2014年,保护区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考核评比第一名。 海域生态修复 为珍稀物种安家 除了天然的条件外,如何让这些珍稀物种能在厦门海域“安家”?专家们提出了海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意见并很快付诸实施。辛建军表示,“十二五”以来,厦门先后对东、西海域和重点湾区、主要入海江河等实施综合整治,开展海域清淤、滩涂红树林种植、湿地公园建设、物种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建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大大提升了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洋物种的生存环境质量。 几年来,全市投入8亿多元,先后对杏林湾、五缘湾、马銮湾、海沧湾、东坑湾等重点湾区进行治污、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 坚持增殖放流 能维系海洋生态链 在珍稀物种的保护中,增殖放流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介绍,针对厦门海域的生物资源衰退的状况,厦门海洋部门实施海洋生物人工放流,每年开展资源类鱼虾苗种和人工繁育文昌鱼、中国鲎等珍稀海洋物种的放流活动。近五年来,投放海洋生物种苗46批次,真鲷、鳝鲷、对虾、中国鲎、文昌鱼等种苗10亿多尾,其中,文昌鱼苗65万尾、二龄中国鲎13.7万尾,有效地恢复海洋生态链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
相关阅读:
- [ 04-10]国乒队倡导保护中华白海豚 刘国梁成“护豚大使”
- [ 03-25]中华白海豚有望进行人工繁殖 种群数量已有所增加
- [ 01-07]年轻白海豚亮相厦金海域 在白哈礁附近结伴玩耍
- [ 09-30]首个白海豚文化广场开放 有望成为海洋公园一部分
- [ 05-14]厦门:白海豚结伴现身白城 成群嬉闹跃出海面
- [ 08-04]嵩屿海域发现白海豚尸体 中华白海豚又少了一只
- [ 08-01]厦获准人工繁育白海豚 是全国唯一的"白海豚之城"
- [ 06-07]白海豚受伤搁浅引厦门全城关注 24小时看护仍不治身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