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童年记忆
自称中国人致母遭掌掴 以研究东南亚文学著称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栾文华在研讨会上做主题发言。他认为,东南亚的抗战和中国的抗战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抗战文学对东南亚有直接的影响,“自1939年起,南下的中国作家郁达夫、胡愈之、沈兹九和王纪元等分别在《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担任编辑,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战,巴人、杨骚、金丁、高云览等作家更加勤力奋笔,号召行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学向前发展”。 栾文华还讲述了他童年的记忆。1939年,他生于吉林。“小时候有一次坐火车,大人逗我玩,问我是哪国人,我说我是中国人。结果,被伪满乘警听见了,他走过来,给了我母亲一巴掌,冲我们吼:‘你是满洲人,不是什么中国人!’”虽不打在自己脸上,但这一巴掌让栾文华至今都能感受到火辣辣的疼痛,“即使是孩子,也会渐渐懂得国恨家仇”。 谈为何改名 听起来简单却刻骨铭心 战争也给骆明的童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因为逃难,我们全家去了新加坡。没想到,短短几年后,日军侵占东南亚。”1935年,骆明在厦门出生,原名叶昆灿。1937年,南京沦陷,国内硝烟四起,年幼的骆明跟着父母逃到新加坡寻求太平生活。 然而,上世纪4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铁蹄践踏东南亚。“那时候,我正是该上小学的年纪,但是没办法,战争期间3年多没学可上。”骆明说,抗战胜利后,可以上学了,为了不显得超龄,他直接上小学3年级,“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样的学生生涯多么艰难”。 那时候的骆明,当起了一字不识的三年级学生。“原名中的‘灿’,繁体笔画一共16画。母亲说,你不会写的,所以,改名为相对简单的‘骆明’。” 后来,骆明在新加坡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华文作家,近来更获新加坡共和国总统公共服务勋章。但他永远忘不了自己因何改名。谈起改名的事,骆明说:“听起来简单,但令我刻骨铭心。” |
相关阅读:
- [ 12-01]厦门籍作家高云览纪念文集《永远的丰碑》首发
- [ 08-17]89件侨批文献亮相福建省图书馆
- [ 08-17]“海峡壮歌——福建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史实展”开展
- [ 06-04]两岸聚焦:活力四射的两岸文学对话
- [ 04-23]“两岸作家交流会”在台北举行
- [ 04-10]台湾作家、老兵后代刘台平:助力抗战老兵赴台寻袍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