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能出现登革热传染疫情的时候,疾控人员才用“叠帐法”保护健康安全,平常则是“舍身”诱蚊。 东南网9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随着登革热疫情在台湾地区的暴发,据台“疾管署”昨日数据显示,台湾今年入夏以来登革热病例已逾8000例,这种经由蚊子传播的疾病逐渐引起一水之隔的厦门市民的注意。 据厦门市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厦门未发生本地登革热疫情,确诊的输入性病例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不过,疾控部门提醒,仍存在疫情输入并引起本地传播的威胁。 有5例输入性病例 未发生本地感染病例 “登革热是由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如果治疗及时,死亡率是很低的。但因为容易传播,如果反复感染,还是可能引起出血热或休克综合征而导致死亡。”厦门市疾控中心人员对导报记者表示,今年厦门周边地区登革热流行,又接连举办厦洽会和青运会,人员流动多,造成输入性传染源增加。而9-11月份,厦门的气候特别适合蚊媒孳生和繁殖,因此目前厦门仍处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只要有一个登革热病人,就会有2.2个隐性感染者,不及时就医可能造成广泛传播。”疾控工作人员提醒,市民一旦发现自己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头疼、面色潮红,应该立即就医。目前,疾控中心使用Elisa法来检测登革热抗体,市民很快就能拿到检测结果。 根据厦门市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厦门出现5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报告,排除了12例疑似病例,但未发生本地登革热疫情,确诊的输入性病例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蚊密度、叮人率比往年同期有所下降 “由于登革热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因此预防登革热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要被伊蚊叮咬传染。”疾控部门表示,现阶段厦门的防控策略首先是要及时隔离控制输入性疫情;其次就是加强蚊媒监测,清除蚊媒孳生地,把蚊媒密度控制在一个低风险区域。 目前,厦门以集美区、思明区和海沧区为登革热监测点,开展媒介监测。以集美区和湖里区为市级蚊媒监测点,开展蚊密度监测。根据历年经验,厦门蚊密度以5-6月为高峰,9-10月再出现一个小高峰。 今年截至8月份,厦门共捕获蚊子773只,平均密度为0.29只/小时,与往年同期相比蚊密度有所下降。 除了成蚊,疾控中心还定期开展幼虫监测,今年6月完成1131户次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布雷图指数”为18.6,高出安全指数3倍多。 其中集美区在6-8月份期间,每个月采集100只白纹伊蚊成蚊送省CDC病毒科检测登革热病毒,并对白纹伊蚊成蚊叮人率进行调查,叮人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消杀别动队”露小腿坐等蚊子叮咬 面对烦人的蚊子,市民忙着用蚊香、各种纱窗蚊帐来对付它们。但对于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蚊子却是必须直接面对,以便摸清其底细的对手。 为了摸清蚊子的种类和密度,疾控中心每年都会在5-10月份间,每半个月开展一次蚊种类和密度的监测工作,而方法就是用“人诱”和“牛诱”。“每个区的东西南北各选一个地方同时开始,工作人员就露出小腿,坐那儿半个小时,专心等蚊子。”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说,这个时间段一般选在蚊子出没多的时段,例如早上8-10点,下午4-6点。 在这期间,工作人员被蚊子叮咬也不能用手赶或是拍打,必须用抽风机似的专业仪器捕捉叮咬他们的蚊子,在最短时间内辨认蚊种、确认是否有传染源,这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 这样没有防护措施被叮咬,万一遇上了传染登革热的蚊子怎么办?“如果可能出现登革热传染疫情时,我们会用‘叠帐法’来保护工作人员自身的健康安全。”疾控人员展示了一顶双层蚊帐,外帐1.8m×1.8m×1.5m,内帐为1.2m×1.2m×2.0m,支起来后,蚊子只能进入第一层,无法突破第二层屏障,只能“束手就擒”。 疾控人员强调:“这种蚊帐是在有疫情的时候才使用的,平时我们都是挽起裤脚直接引蚊子,被叮咬也是常事。” |
相关阅读:
- [ 09-06]通缉犯多次成功躲避追捕 不料最后败给一只蚊子
- [ 08-29]僵持234天后 台南市长赖清德被“蚊子”逼入议会
- [ 08-24]处暑过后蚊子更凶猛 厦门各医院虫咬性皮炎患者猛增
- [ 08-04]选举支票一直开 台湾“蚊子馆”不减反增
- [ 07-08]中国的蚊子和人都耐药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