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取材厦门立足原创 两岸音乐人情歌献厦门

2015-11-12 17:36:44杨珊珊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两岸携手让世界听见厦门

“你在时间的左边,我在时间的右边,转过身就看见岁月的笑脸。你在海峡的东边,我在海峡的西边,牵牵手才发现永远不太远。”如泣如诉的音符倾诉着两岸间的乡愁。

2014年底,杨慕和郭肖华就携手创作了以两岸乡愁为主要体裁的歌曲《岸》。在音乐会上,《岸》也作为十二首歌曲之一再次被演绎。在郭肖华看来,这首歌呼应了他和杨慕之间的关系,更呈现了两岸频繁交流下的现状。

事实上,杨慕和郭肖华的音乐之缘在此之前就开始了。作为台湾第一代校园民歌手、台湾知名音乐制作人的杨慕,十几年前就来到厦门,和郭肖华于几年前在一次本地音乐述评节目结识后,投缘的两人很快携手发起了“音乐厦门”计划,旨在打造“音乐厦门”原创音乐基地。

“我们希望以流行音乐为突破口,把流行的、大众的音乐和传统的、高雅的音乐等音乐样式进行融合,培养出符

合厦门气质的音乐氛围和文化,甚至让音乐足以成为厦门一个新的文化业态,”郭肖华说,而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像原创歌曲《让世界听见》里唱的,将厦门打造成两岸音乐重镇,让全世界听见厦门的声音。

而11月3日音乐会被视为让更多人听到“厦门好声音”的一个好契机。这是杨慕和郭肖华以及“音乐厦门”团队首次迎来自己的原创歌曲专场,相比此前在咖啡厅音乐会、草地音乐会、街头音乐会等形式,这也是至今他们举办的最为隆重的音乐会。

以这个音乐会为媒介,杨慕和郭肖华进行着一场音乐“跨界实验”:厦门爱乐乐团、厦门南音团、厦大舞团等都加入了音乐会表演,在来自北京、上海的幕后团队支持下,古典乐团们和来自台湾的现代音乐人同台,上演了一场古典乐团和流行歌曲的融合碰撞。

值得关注的还有,演绎这12首歌曲的除了杨慕和郭肖华等资深音乐人士,还有不少来自两岸高校的学生,他们中有一些刚刚从10月初的“海峡两岸高校音乐联盟”中脱颖而出。对于表现好的年轻人,杨慕并不吝于肯定,让更多的年轻人唱响属于厦门的歌,打出厦门的音乐文化品牌,也正是他所希望的。

“音乐厦门”渴望走得更远

音乐会前的几天,郑凌芳都在杨慕的工作室里借用录音棚练习演唱12首原创歌曲之一《睡莲》,如果表现得好,她的声音或将有机会被收录这张厦门原创歌曲专辑中,今年刚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美声专业毕业的她,格外珍惜这个机会。

“音乐会后,我们将把这12首原创歌曲集结制成专辑,由我把它们带到台湾,参加下一届金曲奖。”杨慕说,而不管是否能有所斩获,这都是一次让厦门的故事、厦门的原创音乐被更多人听见的好机会。

“一开始,我们做得是比较零星的一些音乐会、分享会,”郭肖华谦虚地介绍道,他把此前“音乐厦门”的活动,称为打造“音乐厦门”的第一个阶段。而事实上,从发起至今,“音乐厦门”在环岛路音乐广场、会展中心、中山路、海沧等地方向各地游客和本土居民开展的公益音乐会已有两三百场,形式也包括广场音乐会、小型主题音乐会、街头演出、社区巡演等。

一年四季,“音乐厦门”都会举办不

同主题的季度音乐会,知道和参与“音乐厦门”的人越来越多,通过郭肖华和杨慕,厦门和台湾之间的音乐分享交流也日益频繁。位于中华儿女美术馆一楼,由杨慕发起的微风乐集工作室以休闲吧+音乐工作室的形式,也在许多人尤其是厦门本地年轻人心中,竖起了厦门音乐文化的新地标。

然而这样的现状在这些音乐人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

“厦门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兼容并蓄的氛围,我们希望能够从流行歌曲的角度,创作出真正属于厦门的歌曲。”杨慕如是说。

“此前的音乐会虽然有创新,但作品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在郭肖华看来,他希望“音乐厦门”是一个系统,不仅有歌曲、歌手,将来还要集合人才培养、作品征集、唱片出版、演出展演等内容,还要改变目前公益化运作为主的生存模式,而原创必然成为生命线。

将12首原创歌曲集结成为系列,形成规模,被认为是“音乐厦门”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用原创歌曲对“厦门好声音”进行一次巡礼。在郭肖华看来,只有原创音乐,才足以支撑“音乐厦门”往更广阔的空间延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