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门诊量增长43.67% 像黄亚西和朱亚卿这样,安心留在社区医院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病的例子已经不在少数,在厦门,越来越多的慢病病人对在社区医院的体验感到满意,更乐于给家门口的医院点赞。 据统计,2015年厦门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达到560万余人次,相比2014年的39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了43.67%。其中高血压门诊人次同比增长了56.29%,糖尿病门诊人次同比增长了115.86%。“糖友网”、“高友网”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入网病人由2014年的3024人,激增至“糖友”15598人、“高友”21608人,两网合计37206人,较2014年呈现10倍增长。大量的病人下沉到社区就诊,与之相对的是,厦门的大医院也得到了“减压”——作为厦门公立医院典型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的门诊量就下降了22%。 更值得关注的是,分级诊疗也带动了其他常见病、多发病病人从大医院下沉到社区医院。例如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关节痛、骨质疏松、慢性胃炎等病人选择在社区医院首诊的情况大量增加。 “厦门模式”已纳入国务院指导意见 过去,大医院“人山人海”,犹如“大超市”,三甲医院的任务本来是解决疑难危重疾病,但常被慢性病、常见病“淹没”,医疗水平难以提升。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大量慢病、常见病、多发病病人下沉到社区,大医院“瘦身”了才能腾出精力向“精品店”发展,推动“双主任制”,更多地关注学科建设,打造领先特色学科。 现在,“医院放得下、社区接得住、百姓乐意去”的良性共赢局面在厦门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和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等综合政策,厦门引导大医院不再追求普通门诊量,通过名医进社区“师带徒”等举措和适当的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承接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通过调整收费价格和医保报销比例,引导老百姓到社区就诊。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厦门探索的有益尝试吸纳其中。随后,国家卫计委在上海召开全国分级诊疗现场会,厦门作为唯一的地级市代表介绍经验,并参与全国巡讲作政策解读。这意味着,“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项目的可复制、可推广已基本实现。这个模式对于社会治理、完善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我市还在莲前、开元、嘉莲、鼓浪屿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完成家庭签约2万余人。 |
相关阅读:
- [ 04-11]厦门发力分级诊疗 以后看病不仅不用扎堆还能省钱 海翔大道主线通车
- [ 04-11]厦门先行先试分级诊疗 “厦门模式”分级诊疗在多地被推广
- [ 04-08]“分级诊疗”的关键是让优质资源“沉下去”
- [ 04-08]分级诊疗落地关键是调整报销比例
- [ 03-18]厦门医改又有新举措 湖里区将试水儿童分级诊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