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集美诚毅志愿者联盟> 活动汇总 > 正文

授业解惑:集美心灵绿洲志愿服务队培训圆满结束

2016-05-23 17:48:47苏文标 郑王凯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苏文标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5月23日讯(本网见习记者 苏文标 郑王凯)2016集美区心灵绿洲志愿服务队培训班系列讲座于5月21日下午圆满结束。当日,培训班邀请到了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连榕、中科所心理所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韩布新以及集美大学陈世卿、任璐颖老师为志愿者做心理知识培训。此次培训班,是由中共集美区委宣传部、文明办,集美大学共同举办,共百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培训。

讲座现场:老师悉心授业解惑 青年求知传承

培训在集美区政府一楼诚毅厅进行,上午福建师大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连榕和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陈世卿老师分别给大家带来了以“心理学与生活”、“珍爱生命 携手成长”为主题的讲座;下午,中科所心理所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韩布新以及集美大学任璐颖老师继续为志愿者做心理知识培训。

连榕老师以严密的逻辑思维对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健康进行分析;陈世卿老师则是手把手的在课堂上传授实用业务技能,让志愿者实实在在的掌握了作为一名爱心大使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任璐颖老师用团体游戏拉近了志愿者彼此的距离,让青年志愿者在欢笑中学会了抚慰他人;压轴出场的韩布新老师以渊博的学识为现场近百名志愿者带来了一场文化底蕴十足的心灵盛宴,他号召青年要学做兴学志士,当为强国少年。

“作为一支服务队,要有一定的专业性,通过培训,我们的学生能掌握一些知识,提升服务水平,将工作做得更好,”在谈到今天自己的授课内容时,连榕老师说到,“作为志愿者很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人,帮助他人首先要了解他人,要跟他人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这样的帮助才是到位的,所以我以人际交往这个角度做了一个培训。”

现场大家进行了互动,青年志愿者对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提出了疑惑,老师悉心的给予引导和解答,时不时传来一阵阵掌声,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在互动中新一批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有了初步的了解,迈出了作为志愿者的第一步。至此,2016集美区心灵绿洲志愿服务队培训圆满结束!

心灵绿洲:专业的运作模式 良好的服务氛围

2014年5月29日集美区心灵绿洲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隶属于集美区心理学会。现在,集美区心灵绿洲工作已经成为集美一张亮丽的名片。

“心灵绿洲是一种服务,服务各种人群,是非常有特色的,也做得很有成效,去年中国心理协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已经把我们集美区的心灵绿洲服务队评为全国科普先进集体,而且把今年的全国心理学科普工作委员会的会议放在集美区召开,这说明专业机构也充分肯定了我们服务队的工作模式。”作为服务队的专家学者,连榕老师对心灵绿洲很了解。

据介绍,集美区心灵绿洲志愿服务队由三支队伍组成,分别是心理学专家学者、高校心理志愿者、集美区未成年人家庭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不断整合资源,让辖区更多专家学者、大学生、居民参与到心灵绿洲工作志愿队伍中来,形成良好的心理志愿氛围。

“我很高兴集美有这样一个团队,一直在坚持不断的把心理学原理和知识通过培训教给了志愿者。志愿者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能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学做人。人最难懂的就是自己,但是在认识自己,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是可以慢慢达到一个比较合乎中道的地步。因此,我们就要比较恰当的帮助别人,而不是误人,这就需要心理学知识。集美把志愿精神和心理科学的知识理论、技能这两点结合到一块,这个模式非常有持续性,希望能够不断的去总结和凝练,作为集美心灵绿洲的一种精神传承下去。”中科所心理所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韩布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心灵绿洲的模式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如今,集美区专家心理志愿者有20多人, 集美区心理学会专业心理会员82人;大学生心理志愿队有431人(第一期306人,第二期125人);家庭互助志愿队有32人。他们深入基层,面向各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志愿工作。

多年来,集美区心灵绿洲工作在区领导的重视下,在众多志愿者的帮扶下,活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活动扎实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广受市民好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