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厦武警水电第六支队 决战泥石流 >>危难中奋勇出击 此次灾情虽然发生在周末凌晨,但六支队平时战备训练抓得扎实,仅40分钟就将人员收拢完毕。5月8日上午7时40分,接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出兵请求,支队迅速下达预先号令,主动受领任务,并多渠道跟踪掌握现场灾情信息。上午9时30分,前线指挥所总指挥、六支队支队长王振东带领第一梯队人员,火速奔赴泥石流现场。在道路堵塞、暴雨不止的情况下,部队克服重重困难,于下午4时30分齐装满员抵达灾区。随后,按照足量用兵、梯次投入的原则,支队又从同安、集美等方向紧急抽调第二梯队人员,紧急驰援,担负机动增援任务。先遣部队抵达现场后,立即与现场联合指挥部负责人取得联系,汇报部队到位情况,受领任务,第一时间抽组人员组成搜救分队,在灾害现场相对安全区域进行生命探测,组织其他人员对救援通道上的房屋进行初步破拆;后续部队到位后,针对救援区域狭窄、作业面临近水边、掩埋房屋独立分散救援行动难以展开等实际,反复研讨,坚持“救人为先”原则,精心组织人员搜救,并结合任务进展情况多次方案优化,确保了救援工作推进有力有序。 >>暴雨中精确搜救 在救援第一阶段,暴雨不断,大型装备无法进入、次生灾害随时发生,支队抽组精干力量,科学编组,对核心区域进行生命搜救,采取“网格探测、由外向里、精确排查”的战法展开救援作业,对现场有可能的生命迹象进行逐一排查;在重型机械作业面建立后,采用“1+1+2”(即1台重型机械、1个指挥小组、2个搜救小组)方式展开作业。重型机械在指挥小组的精准指挥下,对滑坡体慢速翻挖、对作业面递进扩大;搜救组采取“分层排查、锁定疑点、定点突破”的战法,全力对失联者进行搜寻;在后续行动中,作业面逐步扩大,作业条件相对好转,采取“加固边坡、危石清除、地毯搜索、精准定位”战法精心组织搜寻、扎实推进进程,确保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展开,全面实现不留死角、不留疑虑、找全遗体的救援总体目标。 【花絮】 妻子临盆 回家路上转赴救灾 妻子临盆,正乘火车赶往回家路上的第31集团军某工化营下士班长陈国栋,得知营队要奔赴泰宁县救援泥石流灾害的消息后,他怀着对妻子的愧疚,到站下车、转车、赶赴救灾一线。 不顾高烧 拔掉吊针返回救援 大雨瓢泼,正在指挥车辆通行的第31集团军某工化营排长陈建国,手背有三个针眼,他已经发烧到39.1摄氏度。在临时救护所,军医已拒绝了他的数次“请战”申请,再三叮嘱不可下水。可陈建国始终惦记着那座“生命通道”,他断然拔掉吊针返回救援一线。 救灾现场 党员父子意外相逢 第31集团军某工化营工程机械操作手、战士党员蔡利锋,与父亲蔡清旺在救灾现场相遇。作为一名老党员,蔡清旺主动报名参加了救灾志愿者服务队。相遇后,父子俩互相问候一声后便匆匆返回各自岗位。 身先士卒 指挥奋战救灾一线 武警水电第六支队支队长王振东,每天在机器轰鸣声中长时间指挥,嗓子喊哑、喉咙发炎仍坚守在一线,在黄金救援的48小时内,睡眠时间加起来就两个小时,困了随地打个盹、饿了随便扒两口,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加快救援速度。 拼命三郎 放弃休假抢险救灾 第六支队九中队四级警士长许武正在江西老家休假,当听到泰宁发生泥石流险情时,他立马放弃休假从老家直接到泰宁与部队会合。到达现场后,他在操作岗位一干就是几十个小时,被称为“抢险现场的拼命三郎”。 灾情就是命令,驻厦武警水电第六支队官兵闻险而动、主动请战、勇挑重担,第一时间抽调271名兵力、59台(套)抢险装备奔赴灾区现场展开救援,圆满完成了2100平方米核心区搜救任务。 文/符铁辉 黄国鹏 图/曾威华 |
相关阅读:
- [ 05-13]禾缘社区义务救援队守护五缘湾沙滩 2年拯救27条生命
- [ 05-10]厦门救援队完成任务后撤离泰宁 协助清理31具遗体
- [ 05-09]厦门多支救援力量奔赴三明泰宁 参与灾区搜救工作
- [ 05-07]厦地震救援演练:负重行军三公里 无人机升空勘灾
- [ 05-04]山中迷了路老人“任性”乱走 救援队兵分两路搜寻
- [ 04-23]厦门救援队员赴厄瓜多尔参与搜救 已经历两次余震
- [ 03-25]厦门有30支应急救援队伍 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
- [ 03-02]和老伴拌了几句嘴 厦门一老人出门后两天没回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