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梁张磊/图)“土地公,白目眉,无人请,家己来……”昨天上午,在厦门市美术馆内,一群唱闽南童谣、绣珠绣的孩子吸引了许多家长、孩子驻足。原来,这是厦门何厝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进行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而孩子们唱的名为《土地公》的童谣是该校“斗阵大汉”(闽南语,意为“一起长大”)系列校园原创闽南童谣中的一首。 老师原创闽南童谣出版 导报记者获悉,何厝小学原创闽南童谣CD本月初已由厦门文广影音有限公司正式出版发行,这张CD中共收集了《囝仔婴》《中秋暝》等15首校园原创闽南童谣,而这些童谣全部出自校长何雅琳、音乐老师张萍和陈婕慧3人之手。 张萍老师介绍,这些童谣创作以充满童心、童趣、闽南味且朗朗上口为原则,融入教育需求的育人渗透。通过唱童谣,孩子们不仅学习了闽南语,还了解了闽南人的文化、感知闽南人的精神。“天乌乌,要落雨……”等闽南童谣曾伴随了许多闽南人的童年岁月,但真正适合孩子的闽南歌谣并不多,而现今厦门地区很多人连闽南话都说不好,闽南文化的传承受到空前挑战,这正是何厝小学创作闽南童谣的初衷——通过好听、易唱、有趣的童谣,让中国语言的“活化石”——闽南方言口口相传。 崇本教育润养为人本色 近十年来,何厝小学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崇本教育”的办学思想,润养孩子的“为人本色”。上闽南话课,唱闽南童谣,玩闽南童玩,学校的大课间还“斗阵来做操”,跳起原创的闽南韵律操。 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剪纸、陶艺、珠绣、皮影戏、木偶、茶艺等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年龄层孩子的需求。在学习体验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沟通、交流、合作、感恩、创新等。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周长楫说,让孩子唱闽南童谣,是闽南话进课堂的重要手段。而何厝小学通过CD、动画、舞蹈等多种形式,使童谣不局限于简单的说,在传承的同时还全心钻研、创作,把闽南的人文和风土都融合进来,在校园里营造出浓浓的闽南文化氛围,成效是显著的。 |
相关阅读:
- [ 05-23]厦门故事大王比赛评委认为童谣不算故事 家长不平
- [ 03-31]《三只小猪》人偶剧在厦门闽南神韵剧场首演
- [ 12-29]岛外孩子创作童谣 “土气”十足受老师好评
- [ 05-14]厦门首个闽南童谣文化中心翔安开建 两年后投用
- [ 04-30]闽南童谣文化中心开建 10个配套项目启动
- [ 04-29]厦门首个闽南童谣文化中心开建 位于马巷内林片区
- [ 03-10]翔安建闽南童谣文化中心 选址马巷镇内林商住片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