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厦门一直是我引以为豪的地方。”昨日下午,在鼓浪屿一家咖啡馆,83岁的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小啜红酒,发出如此肺腑之言。 郑愁予,祖籍河北宁河,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赴台,其成名作《错误》风靡一时,当时,整个台湾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那么,这位诗人跟厦门有怎样的情缘呢?他的《错误》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谈厦门 我是郑成功第11代孙 “您是郑成功第15代子孙?对厦门是否有别样的感情?”面对导报记者的问题,郑老笑了,纠正道:“应该是第11代孙。” 郑老说,在台湾,很多人都会问他:“您去过厦门吗?”对此,他都是如此回复:“当然,已经无数次了。” 郑老告诉导报记者:“每次回答这个问题,向台湾人民介绍厦门时,我的心中都会引以为豪!”“我居住在金门。金门在哪?一个和厦门隔海相望的地方,全程不过35公里。” 谈诗歌 赞舒婷用“性情”写作 郑老此次来厦,是参加“2016凤凰·鼓浪屿诗歌节”,话题自然离不开诗歌。 对于有部分声音认为“诗歌已经没落”,郑老反驳道,“诗歌永远不会消亡”。他认为,诗歌的本质并没有消失,只是形式改变了。当一位诗人需要谋生,需要创新职业,就不一定是一位专业的诗人,他可能会从事戏剧、建筑、音乐,但他们都在用“诗才”服务着大众。 许多人都说郑老是“中国的中国诗人”,因为他是在古典文学中浸淫出来的。但郑老却说,一首好诗之所以能被人传唱不已,且乐于诵读,在于“诗性”,而所谓的诗性,讲的就是“真”,是诗人情绪的一种流露。你会感受到“非写不可”,不然就过不下去,这才是“诗性”的表达。 在这点上,郑老还特别提到好友舒婷。他说:“舒婷就是本着自己的性情在写作,她的诗,能光顾到别人的感受。至今诵读出来,依然能让人感动,引起共鸣。” 一提到他的经典作品《错误》,郑老说:“我是‘抗战儿童’。‘达达的马蹄’,那是我童年逃难时忘不掉的声音。父亲总在远方,母亲和我们就一直等待他这个‘归人’。”郑老说,一位有“诗才”的诗人,一定是生活“磨”出来的。 |
相关阅读:
- [ 10-25]央广校园原创诗歌比赛在厦大举行 用诵读方式颁奖
- [ 05-18]厦门小诗人一夜爆红网络 赤子之心触碰成人情感空间
- [ 09-10]诗人赵帆:诗歌即使没落也是贵族
- [ 03-28]兴园社区放飞“中国梦”儿童诗歌朗诵会活动方案
- [ 10-21]第三届中国诗歌节昨在厦落幕 六天诗意之旅圆满落幕
- [ 10-17]第三届中国诗歌节之诗歌论坛昨举行 "翻译"舒婷诗
- [ 10-16]第三届中国诗歌节昨晚在厦开幕 持续到10月20日
- [ 10-10]第三届中国诗歌节15日在厦开幕 两岸三地名家齐聚厦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