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展览吸引市民前往参观。 开始打造属于厦门的美术馆 李忆敏说,徐里是他进入美术领域的“引路人”,此后,他长期关注美术,并开始打造属于这座城市的美术馆。这便是后来的中华儿女美术馆。 “美术馆的前身,是厦门市的渔商码头,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忆敏说,2004年,数位旅居海外的闽籍艺术家在实地考察之后,联名向市政府提议,保留此栋建筑并改建成美术馆。李忆敏说,厦门是港口城市,先有港,后有市,将带有明显城市印记的老建筑改建成艺术场馆,是城市改造的先进理念。后来,厦门市政府领导予以采纳,并委托李忆敏所在的中华儿女荣誉董事会筹建并运营。2006年12月,筹备三年的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开馆。 美术馆建成后,李忆敏的抱负开始得以施展。“城市不缺艺术,缺的是高雅的艺术,以及高雅艺术交流融汇的平台。”李忆敏说,在他眼中,打造一家接地气、活态型、差异化的美术馆,尤为重要。为此,他策划了“丹青家传”系列展览。截至2014年12月,马常利、孙滋溪、鲍加、邵晶坤、宋惠民、郭绍纲、白羽平、苏高礼等多位名家参加了展览。 同时,美术馆还引进微风乐集、犀牛故事、琥珀书店等,都成为厦门业界颇有名气的文创业态,“他们与美术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美盲”比“文盲”更可怕 近年来,李忆敏还将目光投向了“美育”方面。在他看来,“美盲”比“文盲”更可怕,当前我国的美育尚在萌芽阶段,中国人还没有养成去美术馆的习惯,他希望通过美术馆提升市民的“美育”。 为此,李忆敏打造了“面对的力量”影像系列展映,它的主要载体是以纪录片为主的多媒体艺术,包括微电影等。迄今为止,已推出《归途列车》《乡村中国》《俺爹俺娘》(试映)及《乌坎》,受到广泛欢迎。 他还打造了“馆校联动”计划,与海沧区教育局合作,带动当地的孩子们走进艺术家工作室,与知名艺术家面对面交流。 在美术推广与教育方面,李忆敏想做的还有更多。未来,他计划打造“美术馆之友”,与厦门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全方位的美育,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
相关阅读:
- [ 12-06]省气象局组织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展览
- [ 12-06]省监狱管理局组织参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展览
- [ 12-05]省科协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
- [ 12-05]省投资评审中心组织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
- [ 12-02]省统计局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展览
- [ 12-02]省侨办组织参观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
- [ 12-02]省民宗厅组织参观纪念红军胜利80周年大型展览
- [ 12-02]省食药监局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