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程分类体系 居民自觉是关键 开展垃圾分类,主要就是要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已被视为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助力厦门市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必由之路。 垃圾分类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颇为复杂。2000年6月,厦门跟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等一起,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一批试点小区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末端处理设施不完备、分类收运体系未建立,导致居民在家中的垃圾分类成了无用功,挫伤了试点小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成效并不理想。 近年来,通过持续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分类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等环卫基础设施,厦门市具备了一定的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能力。据厦门市市政园林局介绍,目前厦门市已经建成1座垃圾分类分拣厂、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在进行东、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二期建设。根据计划,今年还要再建成1座工业废物综合处置中心、两座大件垃圾处理厂,届时将具备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末端处理硬件条件。 201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市市政园林局的统筹协调下,厦门市重启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思明、湖里、海沧三区开始实施,集美区也于2015年11月确定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2016年,厦门市提出要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还出台了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 与以往的试点不同,厦门市这一次的试点除了鼓励市民参与到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工作“前端”中来,也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的“中端”转运能力和“末端”处理能力,从清洁楼改造、运输车辆配套、终端分类处理入手,加大投入,打造全程分类收运、处理体系。 在“中端”垃圾转运方面,厦门市目前已建立了17条垃圾分类直运线路和26条餐厨垃圾收运线路,涵盖工矿企业、高校、居民小区生活垃圾收运等方面,部分实现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转运过程中严格密封加盖并及时清洗,着力解决沿途“跑冒滴漏”的问题。而且,直运路线已经进行线路标图、定点、纸质地图制作,正在落实电子地图地理位置采集,引入智能APP管理方式,通过手机就能知道收运车行进状态,让垃圾收运过程能精准对接。 |
相关阅读:
- [ 03-06]厦门思明区开元街道举行垃圾分类不落地行动
- [ 03-06]思明区新增7个志愿服务驿站 践行垃圾分类不落地
- [ 03-06]思明倡导雷锋精神 践行垃圾分类不落地从你我做起
- [ 03-05]学雷锋做最美厦门人 思明区推进垃圾分类不落地行动
- [ 03-04]推行“垃圾不落地” 多个街道成功探索垃圾分类
- [ 03-03]集美区妇联庆“三八”节 展巾帼风采倡导垃圾分类
- [ 03-03]厦门正在草拟垃圾分类相关法规 不分类可能将重罚
- [ 03-02]6月底厦门岛内推行垃圾分类 岛外垃圾分类步伐加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