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全景。(厦门日报 王火炎摄) 【编者按】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临近,人民网记者走进厦门,通过实地探访、实地体验,触摸这座有山、有海、有白鹭的美丽城市,倾听厦门人共同为这座城市唱的动听情歌,与您一同感受大街小巷弥漫着的喜迎会晤的浓烈氛围。敬请关注我们即日起推出的厦门会晤特别报道《鹭游记》。 人民网讯(记者 林长生 实习生 林韦臻)随着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临近,国际目光齐聚厦门,申遗成功后的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也无可避免地再次备受瞩目。 鼓浪屿,又称“琴岛”,还有人把鼓浪屿比喻为厦门的一颗明珠,在这颗明珠里,寻常百姓的家庭音乐,则成为了鼓浪屿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今年5月份,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地方设立的主题分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中,展示了不少“海丝”交流的珍贵文物也让鼓浪屿在国际化属性与本土特色中熠熠生辉。 名流荟萃的“精英岛” 8月的一天晚上,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会长董启农将雷厝乐队请到菜园子音乐餐厅演奏《鼓浪屿之波》。这只雷厝乐队是鼓浪屿原住民的第一支乐队。此前,鼓浪屿“申遗”成功喜讯传来的时刻,雷厝乐队第一时间在花藤蜗居阳台花园演奏《鼓浪屿之波》,让外界感受到鼓浪屿的奇特风情。 当晚,董启农即兴操起葫芦丝和乐队合奏台湾民歌《望春风》,他的同窗老友叶建中也拉起小提琴。一时间,典型的云南民族乐器葫芦丝和雷厝乐队夏威夷电声为主的西洋器乐协奏成曲。 从小生活在鼓浪屿的董启农,对这座岛有很深的感情。他说,岛上原住民的家庭音乐会,是历史国际社区的文脉。这种独特的鼓浪屿本土文化,自然而然生成以家庭成员为演出主体,以住宅、庭院为表演场所的家庭音乐会。有这样的“土壤、气候、氛围”,音乐的“良种”就会顺其自然地生根萌芽、成长壮大。他认为,学音乐不是为了考级和表演,而是一种发自本心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最原始的、最民族的,是一个人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形式。 鼓浪屿这样一座不足两平方公里的离岛,走出不少蜚声世界的名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著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鼓浪屿结婚,从鼓浪屿走向国际舞台。董启农说,不包括在岛上住了20多年的卢嘉锡院士,鼓浪屿还走出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个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不仅有著名的鼓浪屿合唱团,鼓浪屿还曾走出了闻名遐迩的世界级指挥家陈佐湟,钢琴大师殷承宗、许斐平、许斐星、许兴艾,歌唱家林俊卿、周淑安、吴天球、吴培文、庄德昆等人。鼓浪屿最多时有500多位外国人、200多位传教士在岛上生活。这座小岛,体现了多元和包容的文化。 1955年以前,厦门的外汇收入(很大程度上就是侨批)占中国整个外汇收入的一半,天一信局创办者郭有品在厦门就有好几个侨批分点。此外,1920-1930年,华侨在鼓浪屿建造了1024栋别墅。文史专家、原厦门博物馆馆长龚洁则告诉人民网记者,鼓浪屿曾经富可敌国,是世界财富最多的一座小岛,也是名流荟萃的“精英岛”。 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 “厦门的典型特色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在厦门又可以说是华侨文化。”龚洁说,不少华侨祖籍是漳州、泉州、浙江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北部(潮州、汕头和梅州)等地。当年,厦门到东南亚有码头和航线,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的华侨很多是从厦门口岸走出去的。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近代以来像“桥梁”一般连接着中国与世界。鼓浪屿也因为独特的历史原因,留下了许多中外文化的印记。 位于鼓浪屿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在是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所在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先后在厦门设立领事馆、总领事馆,其中大多数设在鼓浪屿。1903年,鼓浪屿公共地界成立后,共有13个国家的领事机构在鼓浪屿办公,留下了一批领事馆或官邸旧址。这些历史建筑遗存成为了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鼓浪屿以新的形式体现自己对外交流窗口的作用。在厦门市鼓浪屿救世医院及护士学校旧址,故宫博物院设立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万秀峰表示,这是故宫博物院走出北京的首次尝试。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示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外国文物珍品,使鼓浪屿异域风格的建筑遗迹与皇家珍藏的异域物品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它将历史风貌建筑、人文历史底蕴和其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往的历史在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真正地鲜活起来,也使超越国界的艺术之美能够让更多海内外观众享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