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中心很忙碌 但我们见证了历史 随着厦门会晤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一线采访报道任务告一段落,我们持续了近一周的“记者跑金砖”栏目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很多人问我们,来自全球的这么多记者,都在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忙些啥? 大家可以描述的工作状态是:每天七点多,记者们赶赴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开启一天的采访任务。采集素材、写稿件,新闻中心闭馆后,回到报社写稿至十一二点,到家已经深夜;第二天亦是如此。如此连轴转,其他媒体同仁,亦是如此。 有一件事,让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蔡镇金不禁感叹,记者同仁们真是太拼了!原来,4日早上,他受邀参加一场重要采访活动,凌晨四点就出门了。到新闻中心时,天刚刚亮。但他发现,好多记者已经在新闻中心等候了。 早出晚归是媒体记者们的常态。4天来,记者同仁们经常调侃一句话:感觉身体快被掏空。时间紧、任务重,机会难得,记者同仁们无不想抓住每一个采访机会,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进行采访、连线报道。这也是厦门会晤新闻中心最常见的场景。 本报文字记者雷妤、叶子申,在新闻中心跑前跑后,每人日均出稿量超过5000字;本报摄影记者陈理杰每天背着30多斤的相机器材,负重步行一两万步。 虽然媒体就餐区有丰富的美食区,但每到就餐时间,记者们还是奋战在最前线,就餐时间也是尽可能缩短;虽然新闻中心内有茶歇区,但很多人选择将茶歇区作为专访区。大家在这偌大的场馆内寻找新闻故事,专访相关嘉宾和专家,传播会场里的好声音。 但走过设在走廊一侧的休息区,却常常有很多人。一批中外记者累得躺在椅上,有人甚至打起了呼噜。原因很简单,新闻中心里许多媒体在不间断地进行直播,趴在大厅休息,一不小心就在全球直播睡姿了,累坏了的记者只好到走廊里眯一会。 这是很多金砖一线记者的工作常态。和他们同样忙碌的,还有背后默默在支持的夜班编辑团队。面对这场厦门有史以来举办最高规格的国际盛会,很多媒体人忙碌着,也快乐着。因为大家共同见证了历史,一起书写了一份精彩。 (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易福进 雷妤) 场外采访收官 记者收获满满 200多人次记者采访报道厦门,被贴心服务保障折服 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卢士阳 昨天下午,随着最后一辆采访大巴回到新闻中心,为期4天的厦门会晤场外采访活动圆满落幕。从9月2日-9月5日,200多人次的厦门会晤注册记者集中走访了厦门岛内外30多处采访点,用全媒体方式全面报道精彩的厦门。 据悉,为做好厦门会晤记者采访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展示厦门改革开放成就,厦门市委宣传部精心组织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场外采访活动。来自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石晶在厦门的采访行程安排得满满的,跟着厦门经济发展线采访后她感到收获很大:“场外采访设置很有必要,丰富了我们这些参加大型会议记者的采访内容,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厦门绝佳的角度和机会。” 场外采访活动分别围绕经济发展、改革创新、城市建设、文创产业、绿色发展、特色社区乡村、鼓浪屿风情、文化民俗和文明风采等主题展开,36个采访点集中展现了厦门在经济建设、改革创新、人文交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成果,并突出了与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让来自中国日报社、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外宣央媒记者大呼过瘾。中国国际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记者连续发回多条新闻,中国日报社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鼓浪屿进行了网络直播,在脸书等国外社交媒体上获得了10万+的点击率,对于厦门会晤扩大海外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加场外采访活动的记者都收到一套精美的《厦门采访手册》,手册中不仅有纸质版本,还贴心准备了一张具有厦门特色的U盘,装载了介绍厦门的VR产品和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这是由市委宣传部精心策划编辑的一套实用采访手册。中国经营报记者周丽对场外采访资料的准备非常满意,她以电子版资料为基础,补充现场采访内容,当天上午采访完中午就发回有关采访点的报道。摆放在新闻中心的近千套《厦门采访手册》3天就被记者一领而空,不少记者认为这套书内容翔实、实用。
|
相关阅读:
- [ 09-03]外国记者眼里的厦门之美各不同 “厦门范”获点赞
- [ 06-03]厦门市城市形象建构与突发事件处置专题培训班举行
- [ 12-11]100多名厦门市集美的“小记者”比拼采写技能
- [ 11-27]走进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红色种子”在心中发芽
- [ 11-09]讲好厦门故事 厦门新闻界共庆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
- [ 07-29]两岸记者走进赫哲族 鱼皮做的衣服很酷炫
- [ 05-20]探访市计量检定测试院实验室 计量“神器”真奇妙
- [ 05-13]台媒2016“清新福建行”:太姥山美景打动台湾记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