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之光》导演郑晓奕。记者 陈理杰摄 海西晨报讯 (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雷妤)新闻中心大屏上,每20分钟就会循环播放一组厦门会晤官方宣传片。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记者,都可以通过这组宣传片,了解金砖、遇见厦门。 记者了解到,大屏幕播放的宣传片有4种,分别为《大国外交》、《We Are 厦门》、《金砖之光》、《有梦的地方就有福》。其中的《金砖之光》,是由新华社全媒体平台历时4个月制作完成。 昨天,在新闻中心内,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专访了新华社《金砖之光》导演郑晓奕,了解主创背后的故事。 一上线就成为“爆款” 虽然仅有4分多钟,但《金砖之光》设计与画质已经达到影片级。视频开头,象征着金砖五国的“五色巨型帆船”起航,分别抵达南非、俄罗斯、印度、巴西,航行最后一站是中国厦门。 郑晓奕告诉记者,早在今年5月份,他们的主创团队就开始策划这部宣传片,力求《金砖之光》成为继《大道之行》后的第二个“爆款”,全面展现全球治理进程中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担当。果不其然,《金砖之光》9月1日正式上线,当天浏览量就超过1亿人次。 在郑晓奕看来,宣传片中有两个主要意象,“五彩巨帆”和“光束” 。“五彩巨帆”象征着金砖五国凝聚力量、共同前行的利益共同体主题思想,而“光束”则代表希望和方向指引。 “你会看到五通灯塔上的光,变为南非火车头上的灯,最后又变为俄罗斯女孩裙摆上的光芒……”郑晓奕说,光指引前行,贯穿金砖十年五国经贸人文合作交流的成果和精彩故事。 习近平主席同期声也成为主线之一,贯穿始终,并配以融合五国音乐元素的原创音乐。 以感人故事打动读者 “不能光有成果,还要有故事。”郑晓奕说,《金砖之光》发挥了讲故事的优势,将人物采访、故事叙事与虚拟影像有机结合。 比如,宣传片中俄罗斯女孩莎莉通过电商购买东西,并且表示未来要把俄罗斯的东西卖到中国来;长江大学的印度籍大四学生唐谦讲述《摔跤吧,爸爸》电影在中国的热映。 “我觉得最感人的是最后一幕,巴西大提琴手伊莎多拉讲述自己‘视大提琴为自己的生命,而在音乐上的成绩主要归功于中国的朋友。’”郑晓奕告诉记者,这些画面全都是新华社海外记者站记者拍摄采集的,比如巴西大提琴手的画面,就是在贫民窟里拍摄的。 郑晓奕说,从9月5日起,《金砖之光》将同时有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版本在海外发布。 |
相关阅读:
- [ 09-05]新华社:厦门会晤文艺晚会《扬帆未来》震撼上演
- [ 09-04]“音乐活化石”南音惊艳亮相厦门会晤文艺晚会
- [ 09-04]厦门会晤文艺晚会总导演谢南:用世界语言演绎闽南特色
- [ 09-04]厦门会晤文艺晚会是怎么诞生的?陈维亚讲述背后的故事
- [ 08-07]为厦门会晤助威 三十位厦门优秀歌手唱响鹭岛
- [ 07-29]厦门群星献唱厦门会晤助威歌《金砖在这里》
- [ 07-23]“迎厦门会晤、展职工风采”职工摄影作品展开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