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姐向居民讲解分类垃圾桶使用方法 东南网9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吴林增)在湖里塘边社区,活跃着一群“娘子军”。 她们家境殷实,她们为美化家园,不怕脏和累,当起垃圾分类督导员。“娘子军”善于柔性督导,遇到“顽固”分子,她们经常“缠着”苦口婆心劝说,直到对方对垃圾进行分类为止。 如今,塘边社区垃圾分类迅速铺开,垃圾分类准确率高,而且减量成效显著。城中村更是旧貌换新颜,居民幸福感更强。 镜头一 蹲点揪出不文明行为 蔡玉云,人称“蔡姐”,是塘边社区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 蔡姐目前负责塘边社区城中村的垃圾分类督导工作。她说,城中村很多外来租户,流动性强,对垃圾分类的了解不是很深刻。为了提升垃圾分类在城中村的覆盖率,蔡姐经常加班加点。“在垃圾分类刚推广时,有些住户不是很理解,所以,不会主动配合垃圾分类。”蔡姐说,“他们故意错开督导员的上班时间来投放垃圾。” 遇到这些“顽固”分子,蔡姐自有妙招。她选择加班在投放点附近蹲点,一旦被她逮住没有垃圾分类投放,就会上前劝说,并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分类。 蔡姐说,有一个“顽固”分子,连续一周不分类。她就连续一周蹲点“跟踪”她,对她进行“攻心”,最后,这住户主动投入到垃圾分类队伍中。“做垃圾分类督导员,就是胆大心细,而且,要有耐心,还要脸皮厚。”蔡姐说。 镜头二 把“顽固”分子变志愿者 作为一名督导员,有时会遇到市民的不理解。新湖小区的督导员胡秀珍,就遭遇异样眼光。 胡秀珍说,在刚进入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时,她每天一早去洗垃圾桶,清理投放点。有一回,她在劝说一名女子垃圾分类时,却遭嘲讽说:“你不过是一名捡垃圾的,有什么资格说我。” 胡秀珍听到这话,鼻子一酸,眼泪都快流出了。但是,她很快深吸一口气,心平气和地对那女子说:“你自己看看,垃圾分类之后,你周边的环境变漂亮了没?” 起初,这名女子并没有听劝,但是,胡秀珍不放弃。连续四天,她每天一遇到这女子,就上去苦口婆心劝说。 最终,胡秀珍打动了这名女子,现在,这名女子不仅自己天天垃圾分类,还当起了垃圾分类志愿者劝说其他人也加入行动。“很多这样的案例,他们就是不听劝说,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直到大家都加入垃圾分类。”胡秀珍说。 创新做法 拉高城中村颜值 塘边社区一共有48名垃圾分类督导员,以女性居多,多数是全职妈妈。其实,不管是蔡姐,还是胡秀珍,她们家境都不错。“她们就是爱塘边社区、爱家园,所以,都积极加入垃圾分类督导工作,干脏活、累活。”塘边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桂兰说。 陈桂兰说,塘边社区有一个城中村、13个小区(5个没有物业)。在城中村,社区居委会把“楼主”、房东发展成垃圾分类志愿者,没有物业的小区就把业主骨干发展成志愿者。 社区还建立“房东群”、“物业群”、“店家群”以及“厦门塘边社区”微信公众号,以“互联网+”传播垃圾分类知识。 在垃圾分类宣导工作上,社区每周开一次督导员例会,让督导员交流经验,并对垃圾分类难题进行集中破解。 自从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塘边社区垃圾减量明显。过去,城中村垃圾成堆,投放点臭味扑鼻、蚊蝇乱飞。如今,走在塘边社区城中村,街巷干净整洁,投放点没有异味,市民甚至在附近泡茶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