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遇难题BIM技术差点中止 首次系统性地应用BIM技术,就意味着“前无古人”———没有经验可以参照。要探索出一条经验之路,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打个比方,若要运用BIM技术建造一个车站模型,涉及到的与地铁建设相关的专业就有三四十种,相当于各行各业的专家要在一张白纸上共同“绘画”,才能在电脑上构造一个与实物一模一样的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实景还原车站装修等,连看不见的地下管道也能清清楚楚地呈现出来。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模型可以呈现出二维平面图无法标注的内容,比如,它可根据管径大小安排空间内的管线数量,减少分管碰撞并预留出未来的检修通道,“以前只有二维平面图时,很难预估剩下多少空间,经常导致检修空间不足,给未来维修带来很多困难”。 魏锦地说,设计阶段大家没有经验,最后做出来的三维模型跟平面模型相比,竟产生1万多条问题模型,差点导致BIM在设计阶段就无法继续。 “大家都很着急,工期非常紧张,如果这点没办法克服的话,后面我们所有工作就无法实施了。”他形容,当时摆在大家面前有三种结局:BIM技术要么“流产”、要么“难产”、要么“顺产”。对此,技术专家们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把问题解决掉,让BIM可以在厦门地铁“顺产”。 为此,专家们花了十天时间,集中力量攻破了这1万多个问题模型,形成了厚厚的一本图模报告。 运用 完成多少工作量都可知道 专家们耗尽心血,最终用BIM技术形成了设计三维模型,这已是国内地铁建设史上的一次突破。之后,在施工阶段,专家们还要将设计模型转换为施工三维模型,24个车站分批次完成,每批次大约要花上68天。 施工阶段,BIM的技术运用就更加具象了。比如,施工单位每天干什么活,由谁来干,都可以通过BIM应用管理平台来派发作业单,并由施工单位把人员信息、设备信息与模型进行关联,甚至还能和门禁系统关联。 “谁进入现场都可以显示出来,避免施工人员扎堆,也便于人员管理。”魏锦地说,每人完成的工作量都可以关联到车站模型中,达到施工进度可视化,帮助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工期。再比如,地铁建设中使用的是临时电力设施,就存在临时设施和正式的设施交叉设置的问题,“如果没有BIM技术,临时设施只能做一段拆一段,而BIM技术运用后,就可以标注临时设施位置,等工程全部完成后再统一拆除。” 在魏锦地看来,BIM技术的运用不仅可实现标准化施工,提升施工安全性,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未来,若熟练运用BIM技术,将可以缩短20%左右的施工工期。 |
相关阅读:
- [ 01-02]厦门地铁1号线开通催热集美景点 海沧也很受追捧
- [ 01-02]厦门地铁开通后首个工作日 上班族和学生新生活方式打开
- [ 01-02]厦门地铁1号线开通后“地铁游”成元旦旅游新宠
- [ 01-02]厦门地铁一号线开通两天 客运量突破40万人次
- [ 01-02]厦门地铁1号线所有指令都从地铁控制中心发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