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民情 > 正文

地铁窗外有美景窗内环境要匹配 让文明成为自觉

2018-01-10 15:52:09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市民反响】

有人随手扔纸巾 我心里不是滋味

昨日,本报报道中关注的六大不文明行为,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市民吕女士致电说,作为厦门城市交通史上的大事,地铁开通的第一天,她就去体验了一把,坐的还是第一列。美景令她印象深刻,但一名女乘客的不文明行为却让她心里不是滋味。

吕女士说,当时她在董任站上车,准备回家。地铁刚进站,一名女乘客带着一名小男孩迅速挤到队伍的前面,第一个上了车,坐在吕女士的对面。到了另一个站,门刚一打开,这名女乘客连头都没转一下,手一挥,直接把两团用过的纸巾往门外丢去,之后若无其事,依然有说有笑。吕女士说,地铁才刚刚开通,真不想看到这样不卫生、不文明的行为给城市抹黑。

不排队等不文明现象 影响别人的乘车体验

12年前,市民王女士在台北乘地铁的经历让她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当时她在车厢里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和朋友聊天,突然一名女士向她递来一张纸巾,对她说:“这里不能吃口香糖。”她赶紧接过纸巾,把口香糖吐在上面后放进包里。

在台北的几天里,她经常乘坐捷运出行,也慢慢适应了里面的规矩,比如上下电梯左行右立、排队乘车、先下后上等。

厦门地铁开通的第一天,王女士也去体验了。她说,地铁的硬件没得说,但是个别不文明现象让她有点失望。无论是在买票还是在站台等车的时候,都有个别人不守规矩,不愿意排队;乘坐电动扶梯时,常常能看到两个人并排站着,一点也没考虑后面的乘客是否需要先通过;在车厢内喝饮料、大声聊天的现象也偶有发现。

王女士说,希望通过晚报呼吁大家文明乘坐地铁,厦门的地铁环境应该符合文明城市这一称号。

【专家建议】

应该以引导为主营造文明的氛围

巨东红(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地铁里的不文明现象,大概就是上下车不守规矩、密闭车厢内饮食等,这几个是主要的争议点和曝光点。比如,在车内吃包子、油条、茶叶蛋、香肠,还有嗑瓜子、吃花生,比如在车上大声喧哗等,文明城市里的厦门人,容忍度比较低,对不文明行为很着急,会主动曝光这种现象。他们觉得,厦门地铁即使刚刚开通,但它跟所有交通工具一样,不管乘坐者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是游客还是市民,都希望是文明的,希望跟厦门这个城市有同样的品格。

在刚开通的时候,遇到不文明现象,很难马上出台一个规范或者条例去惩戒,因此,应该进行引导和倡导。在地铁的电视屏幕上,可以滚动播出文明行为宣言;在站点和车厢内布置言简意赅的标语,营造氛围。此外,还可以发动厦门众多的志愿者队伍,进行文明行为的引导和倡导,就像在中山路倡导文明过斑马线的行为一样,从劝导身边的人开始,引导行为,形成合力,文明成习惯,之后再出台处罚条例。

处罚与倡导并重让习惯成为自然

陈经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公共传播战略研究所所长):上个世纪90年代,台北捷运开通。我记得当时针对乘车文明,曾经引起过很多争议和讨论。比如对“吃东西”的界定,处罚会不会太重等等。当时,针对这些不文明现象,进行过处罚,而媒体也进行了报道。慢慢地,处罚少了,不文明现象也少了。再后来,大家就“习惯成了自然”。如今,在台北捷运上,你是看不到有人吃东西的,因为在地铁里应该遵守的规则,大家不仅清楚,而且已经形成习惯。

我认为,这种争议讨论是一个城市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样的争议和讨论,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进行处罚,也会提高公平性和规范力度。有了规定却没有处罚,大家可以无视规定,那么规定也就形同虚设。况且,跟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地铁里安装了很多监控,在处罚取证上更容易。

十几年前,我去北京,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地铁里人挤人,特别是在上下站的时候,大家都挤在门口,下车的出不来,上车的进不去。如今,我在北京看到的则是井然有序的上下车,特别是还有一些引导人员,倡导先下后上,维护公共秩序。这种转变也是一个过程,一个从不习惯变成习惯的过程。厦门地铁是厦门这座城市的一个新兴事物,在倡导文明乘车上,可以吸取其他城市好的经验,让市民尽快养成文明乘车的习惯。

我认为,针对厦门地铁乘车文明,应该处罚与倡导并重,通过处罚让习惯固定下来的同时,也会提升市民整体乘车文明水平。地铁是一座城市对外的窗口,跟其他城市相比,厦门地铁的窗外有着美丽的风景,而地铁内部的环境也应该匹配窗外的美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