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同安顶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8-01-17 08:30:22卢漳华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靠山水吃山水

敢叫青山变金山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谈到顶村,很多人将之与“顶上人家”画上了等号。这源自于该村在乡村旅游起步之时的一次探索。

在谋求脱贫致富的路上,顶村的带头人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绿水青山。万亩山林、千亩茭白、百亩果园,顶村有着森林覆盖率达84%的山地,这些看似无法产生效益的山地,却是城市居民所向往的天然氧吧。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顶村具备了优越的先天条件。

但是在10年前,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乡村旅游之路怎么走,怎么吸引游客,村民如何获益?一系列问题,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村两委在经过多次商议并主动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邀请专家进行调研论证,提出了开发生态休闲旅游的思路,并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采取招商合作的经营模式,破解资金匮乏、管理运营经验缺乏的双难题。

几经周折,顶村于2008年成功引入香港“劲美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到村里投资“顶上人家”休闲生态酒店项目,村集体经济占51%的股份,项目用地5000多亩,首期投资4000多万元开发了600亩,建成万金湾国际露营地俱乐部、顶上国际山地车俱乐部、六度庐民宿、“青出于蓝”农牧体验、“森呼吸”户外运动等项目。

这个后来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项目,受到了厦门及周边地区市民的青睐,昔日不为人知的顶村,逐渐成为市民旅游度假的休闲胜地,每年接待游客量达数十万人次,村集体每年可从该项目获得收益10万元以上。

顶村的村民也逐渐从这股乡村旅游的大潮之中找到了商机。

2013年,在村两委的引导下,村民马月理、马铭益等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试水农家乐和民宿,是村里最早经营民宿的村民。马铭益告诉记者,他的12间民宿,每月都能额外赚个上万元。

村民们还发现,自家的茭白和芋头、地瓜、冬蜜、地瓜粉等特色农产品也受到了游客们的青睐,尤其是鼎鼎有名的“顶村茭白”。顶村村民马金榜告诉记者,“原来茭白要千辛万苦运到同安城里去卖,一斤还只能卖一块多,如今在家门口一斤就可以卖到四五块,还经常供不应求,我们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了。”

从单干到合作

一次完美的升级

几个现实的问题也摆在了顶村带头人的面前:

在外部,在全域旅游如火如荼的当下,乡村旅游成了众多乡村的共同选择,但也因此出现了产品单一、特点雷同的问题。如何在这股大潮之中脱颖而出?

在内部,越来越多的村民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如何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如何避免因为村民不规范经营而损害顶村村品牌美誉度的情况发生?

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顶村的乡村旅游不仅难以做强做大,还可能使由先发优势带来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以推动乡村旅游为契机,顶村进行了一次整体提升。

2015年9月,“顶村民宿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正式开业,成为顶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合作社牵头指导村民开展乡村旅游,有意愿经营民宿的村民到合作社报名登记,由合作社负责指导装修,并培训民宿经营技能。

全村所有民宿都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村民按入股房间数参与分红。村党支部则对顶村的乡村旅游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管理,并对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党建引领,同时与村委会联合监管合作社运营。合作社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整合营销、策划带动等综合方式、方法,打造顶村村乡村旅游的升级版。

在这样的情况下,顶村实际上成了一个景区,而合作社就是这个景区的经营者。“游客有事直接找合作社,村民有事也是找合作社。”马铭飘说,成立合作社,避免了村民之间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和扰乱市场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的成立,还破解了乡村旅游节假日火爆但平日冷清的难题。

顶村村委、合作社理事长马金军介绍,合作社成立后,顶村大力发展以素质拓展、团队熔炼为主的团队游,这类的游客成为顶村村非节假日游客的主力军,目前已经占到了顶村游客接待量的一半以上,“一方面是我们有经营主体,能够开发票;另一方面是我们接待能力较强,最多可以同时接待400多人入住。”

目前,顶村民宿的平均入住率达70%以上,每间每月分红800元左右,以民宿入社的社员平均每户年分红近10万元,有配套农家餐厅的民宿,每户年收入可达到15万元以上。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