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工增殖放流 每年夏季,福建海域都会开展一系列增殖放流活动,去年,仅仅厦门就在台湾海峡增殖放流了超过1.5亿尾鱼虾苗。业内人士很清楚,渔业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方面要禁,一方面要投入,目前而言,人工开展增殖放流就是最快速有效的投入手段。 在福建省实施人工增殖放流的十余年来,除了投放量的不断增大,投放品种也不断更新换代。根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室的研究结果,近年来,不仅真鲷和黑鲷成为厦门海域的主要放流品种,近三年来,大黄鱼苗也成为厦门海域的重要放流品种。沈长春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福建海域大黄鱼的年产量可达十几万吨,但由于资源衰退等因素,至20世纪90年代大黄鱼就基本不形成渔汛了。在艰难取得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之后,福建省将大黄鱼苗列入了增殖放流鱼种目录。在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这一套组合拳的作用下,福建海域的渔业资源确实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一个现象很能说明一些问题,那就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福建海区鲜有捕获的大黄鱼,如今却不是那么罕见了,“我们从渔民那里收到的调查反馈证明,确实现在可以捕到大黄鱼了。”沈长春说。 今年一月,厦门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对盘踞在海沧港区海域的捕捞鳗鱼苗定制网进行了专项拆除。这些非法设置的捕捞网由于网目细小,一旦形成规模将对海洋渔业生态资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为海洋执法提供法规支撑的,正是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依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室的研究成果,早在2000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就颁布了《福建省禁止和限制使用的捕捞渔具渔法目录》,规定底拖网网囊的网目内径不得小于54毫米,灯光围网网目内径不得小于22毫米,捕捞带鱼为主的张网网囊网具内径不得小于50毫米等。这就使大量经济幼鱼可以免于被捕,从结果来看,捕捞渔具对鱼类的伤害可以降至合理可控的范围内。由于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相关规定也一直沿用至今。 |
相关阅读:
- [ 11-09]台湾海峡寒潮大风频发 部分福建赴台海上航线停航
- [ 04-03]仿古福船将重走“成功路” 21日从厦航渡台湾海峡
- [ 01-10]昨日下午台湾海峡发生3.0级地震 厦门少数市民有感
- [ 03-17]厦门集大要为台湾海峡装“红绿灯” 航行保障系统今年建成
- [ 04-19]内厝最高峰鸿渐山 可见台湾海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