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底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厦门市全链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海奎)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到人居环境改善,关系到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市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听市长专线时透露,今年,厦门市将依据《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继续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不断夯实垃圾分类基础。 【执法】 3月1日起加强垃圾分类执法力度 2017年9月10日,《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推进的法制轨道。据介绍,《办法》着力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全链条管理、全过程控制,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对每个环节进行具体规定,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力求制度设计的全覆盖,保障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各环节有效有序运行。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是《办法》的立法重点。《办法》规定:实行物业管理的区域,物业服务企业为管理责任人。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区域,《办法》也明确了相应的管理责任人,且应遵守七项规定。今年2月,华侨海景城垃圾分类不到位,物业管理处被思明区城管执法局立案调查,这也是厦门市第一起小区物业因未履行垃圾分类责任而被立案的案例。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1日起至5月31日,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牵头,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混装混运联合整治行动及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执法工作专项督察行动,将进一步加大垃圾分类执法力度,对拒不整改的单位进行处罚和曝光。 【设施】 今年6月垃圾焚烧发电能力将再提升 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是垃圾分类全链条的关键一环。市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市在末端建设方面超前考虑,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在运行的处理设施基本能满足前端分类需求,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都能得到分类处理。不过,随着垃圾分类范围扩大,准确率提高,末端处理能力也要得到相应的提升。 据介绍,西部(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预计在今年6月投入试运行,将新增1250吨的日处理规模;(东部)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力争在明年年底投入试运行,将新增1500吨的日处理规模。这两个厂都扩容后,厦门市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将达到4350吨,从而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此外,预计到今年9月,厦门市还将增加一条600吨的餐厨(厨余)垃圾处理生产线,满足厨余垃圾处理需求。 【数据】 厦门市垃圾量去年增速下降 据统计,2017年,厦门市生活垃圾处理量达187万吨,比2016年增长14万吨,增长率达8%,不过增速和2016年的18%相比有所下降。 垃圾总量增速下降,说明了厦门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市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上半年,厦门市的日均垃圾处理量在5000吨以上,到了下半年,下降到4000多吨,这跟下半年垃圾分类工作驶向快车道有很大关系。目前,厦门市每天都能分出400多吨的厨余垃圾,这项数据比去年初有大幅提升。” |
相关阅读:
- [ 03-05]“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 [ 03-01]全民齐行动 思明嘉莲街道表彰垃圾分类文明先锋
- [ 02-28]集美区开发便民举措 推动垃圾分类常态化
- [ 02-09]预告:思明区城市义工诚邀您“义”起参与垃圾分类
- [ 02-09]集美区康城社区书院举办垃圾分类督导培训实践活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