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5 体验岗位:环卫工人 周末垃圾量翻倍 常要忙到夜里10点后 中华环卫所环卫工苏坑龙片刻不停地忙碌3个多小时,收集分类垃圾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对记者说:“辛苦是辛苦,但当看到街巷变得更加清爽干净,我就很有成就感!”
早上7点多,中华环卫所环卫工苏坑龙正在对收集来的一些垃圾进行重新分类。 苏坑龙的一天从清晨5点半开始,他是中华环卫所一百多名环卫工中的一员。由于老城区内许多民居楼房没有物业管理,环卫工们既负责路面保洁,也要承担为居民收集分类垃圾的工作。早上7点,记者见到老苏时,他基本上已经把虞朝巷、盐溪街都打扫了一遍,他带着记者开始收集分类垃圾。 如同迷宫一般的街巷内,分布有4个分类垃圾收集点,摆放着共14个垃圾桶。“几乎所有市民都了解垃圾分类,但只有部分市民自觉做到位。”说着,老苏推着垃圾回收车抵达一个收集点,他戴起手套,拆开一个垃圾袋,一股恶臭冲了出来,老苏没有捂鼻,而是快速挑出其中的饭盒、纸巾,将这些不属于厨余垃圾的部分丢进回收车,再把垃圾袋系好,放进厨余垃圾桶。仅在这个收集点,翻出的一半垃圾袋都不符合垃圾分类标准,老苏必须进行重新分类。 “说实话,自从开展垃圾分类后,我每天的工作时间要增加两三个小时。重新分类时,虽然戴着手套,手还是时不时受伤,尤其是被竹签、碎玻璃刺伤。”老苏说,按规定,一天有两个时段收集分类垃圾,但实际情况总是充满变数。周末时,这些街巷因为紧邻中山路,垃圾量翻倍,他常常一天就得来回分类运送垃圾五六趟,忙到夜里10点以后。而到了假期前,居民通常会大扫除,他的工作量就会骤增,几天前,光一个下午,他就从一处收集点运走两三车的废弃衣物。 过了7点半,街巷里热闹了起来,上班上学的居民渐渐变多,老苏把垃圾回收车和一个厨余垃圾桶放在一处拐角,“我在这里干了十多年了,发现这里的人流量最大,居民出门习惯顺手带垃圾,把车和桶放在这里就能让居民更便利。”老苏说话时,眼睛仍不住瞟向路面。不经意间,他拿着夹子顺手夹起一个刚刚被丢在路上的牛奶盒。 8点半,垃圾收集分类完毕,每个120升的垃圾分类桶被装得满满当当。如蚂蚁搬家一般,老苏要将一个个桶拖到约两百米外的转运点。记者拖起一个桶没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老苏却脚步轻快,仿佛没有负重一般穿梭在七拐八弯的街巷里,不过十来分钟,就将4个厨余垃圾桶送到转运点。 【行动】 推广垃圾分类一周年 思明区成效喜人 自2017年3月份以来,思明区全区908个住宅小区、40个农贸市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日均收运厨余垃圾约170吨。 亮点1 有全方位的人员队伍 思明区将全区 10 个街道划分成27个片区,98 个街区(社区),由区四套班子领导担任片长,区直机关领导干部担任街长,实行垃圾分类包干巡查。定片、定街区、定人,每周一督查,每月一汇总、每季一通报。1865名督导员也全部到位。 亮点2 有专业化的设施配置 目前累计发放分类桶55953个、垃圾袋约9400万个。划定32条厨余垃圾、3条有毒有害垃圾收运路线和898个厨余垃圾收运点,投入31辆厨余垃圾转运车。建设大件垃圾处理厂并建立预约上门收运体系,日处理大件垃圾约300立方米。 亮点3 有多样化的宣传方式 鼓浪屿街道每周联合南普陀义工和城市义工协会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嘉莲街道每周组织一次“益扫”活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鹭江街道厦禾社区组织“小小志愿者”入户宣传并发放垃圾袋,推动居民垃圾分类再上新台阶…… |
相关阅读:
- [ 04-04]湖里区机关事务管理局举办“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培训会”
- [ 03-30]红树康桥推进垃圾分类 取缔地下车库垃圾桶
- [ 03-27]厦门市政协召开常委会 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成监督性议题
- [ 03-23]妙招频出 思明区实行“片长制”有效推进垃圾分类
- [ 03-23]妙招频出 思明区实行“片长制”有效推进垃圾分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