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7日(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开始了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探索,也让“自贸区”的概念从这里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年来,厦门自贸片区有着怎样的成长变化,又给城市带来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暮春四月再次走进这片改革热土。 在自贸区东渡港区,繁忙依然是这里的关键词。2017年,厦门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1000万标箱,全年共接待邮轮77艘次,邮轮游客接待16.18万人/次,新增海丝集装箱航线3条,海丝航线已达45条。 在厦门自贸片区行政服务中心,数字化、信息化是最大的变化。服务大厅里,自贸区大数据平台通过搭建三维展示模型,将厦门自贸片区的动态、优惠政策和办事指南等服务内容全方位地呈现在企业和群众眼前;窗口前,排队取号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借助新的预约排队叫号管理系统,办事的等候时间缩短了,窗口单位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也随之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正在帮助办事者“少跑马路,多走网路”。 当然,作为先行先试的改革主阵地,自贸区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润物无声”的内在变革所激发出的无限活力。数据显示,挂牌起至2017年底,厦门片区新增企业超3.2万家,注册资本近5300亿元,片区形成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航运物流、国际贸易、高端制造、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等七大产业。 “2015年片区完成试验任务62项,2016年82项,2017年78项,今年再推78项。”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挂牌三年来,片区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对台先行先试、法治化环境、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推出298项政策措施,其中全国首创49项,复制推广全市222项。 以市场准入和工程建设项目两大领域为“牛鼻子”,带动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满盘活”,厦门自贸片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市场准入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既改革了审批方式,也强化了监管,做到“放得开,管得住”。 在制度创新的“滋润”下,一批重点产业平台也在自贸区内拔节生长。去年以来,厦门自贸片区在平台建设中贯穿系统集成优势,突出“保税+”“金融+”“互联网+”元素融入、全产业链条谋划推进、对台合作等特色亮点,带动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去年12月,厦门机电设备展示交易中心已引进企业12家,注册资本1.5亿元,含众多国内外一线品牌;总面积5900平方米的厦门国际酒类交易平台引进了国内酒类采购额最大项目1919环球采购,2018年第一季度东南红酒自贸直销中心销售金额达1亿元,酒划算加盟商为348家;2017年,航空维修实现产值132.6亿元、同比增长9.14%…… “借助自贸区的平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而且品质也有保障,真的很方便!”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现如今,自贸区的改革红利也开始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 |
相关阅读:
- [ 04-17]挂牌以来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推出创新举措298项
- [ 04-16]厦门自贸片区以改革促发展 守底线防风险
- [ 03-27]厦门自贸片区象屿国地税打造自贸区税务“信用生态圈”
- [ 03-22]厦门自贸片区提升供电服务 实行“六个零”和“六个一”
- [ 03-12]厦门一中学生走进自贸片区 志愿清理共享单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