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载道 耕读明志 2015年5月,厦门市开始在全市探索建设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和组织孵化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书院,构建起资源整合、功能融合、队伍聚合和“无门槛”、惠民生的“家门口”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深受居民群众欢迎。2016年,海沧区开始开展“弘扬耕读文化,建设幸福家园”系列活动,以逐步建成的27所社区书院为中心阵地,构建起覆盖全区的耕读文化传播格局,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弘扬耕读文化的实践当中。 注入弘扬耕读文化的内涵后,社区书院具备了在民风教化、价值关怀方面的功能和意义,也为四点钟学校的脱胎积蓄了更丰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养分。 历史悠久、文缘深厚的青礁村,是海沧最早推出四点钟学校的地方之一。海沧发起“弘扬耕读文化,建设幸福家园”系列活动后,青礁村积极响应,2016年底,陈氏家族后人将位于青礁村的族产——光裕堂的使用权捐献出来,作为青礁村民的公众大学堂,并取名为“芦塘书院”。此时,曾经负责院前社规划改造的台胞李佩珍刚刚上任青礁村村主任助理,并开始为芦塘书院的创办和建设工作出谋划策。 在海沧的现代城市开发中,青礁村处于边缘地带,但是,工业化、城市化进展仍然深刻改变了这里的社会形态,很多村民“洗脚上岸”,以务工或经商为生,不少在周边务工的外来人员也来此租住。城市化浪潮和农村社会配套服务之间的落差,造成了许多难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小孩课后无人看管的问题。村中的青礁小学放学后,许多学生家长还在上班,而村中又没有托管机构,孩子只能自行回家。 芦塘书院与青礁小学仅隔一条马路。李佩珍多次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利用芦塘书院开办四点钟学校,并把招生对象基本锁定在贫困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中。下午放学后,由学校老师集合并带领40多名学生走到书院,由青礁村网格员兼任的辅导老师对孩子们进行作业指导。 看到村里免费为孩子们开设四点钟学校,村民的公益热情被充分调动。许多学生家长报名当“爱心妈妈”,轮流前来为孩子们放学后的安全保驾护航;青礁小学也选派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作为志愿者,到书院辅导孩子们的课后学习。 村民的支持和社会资源的注入,让四点钟学校的内涵大为拓展。在雕梁画栋的古厝中,孩子们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家风家训和国学知识;热心村民还无偿提供了一块菜地,作为“芦塘耕读小菜圃”,让学生体验耕种劳作,待果蔬成熟后拿回家和家长分享。 授人以渔 学以致用 2017年,芦塘书院在四点钟学校方面的创新经验引起海沧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区各村居的社区书院中进行推广;2017年9月,海沧区教育基金会成立,通过统筹和引领市场力量参与教育办学,也为四点钟学校的铺开建设和持续运行进一步强化了资金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四点钟学校在海沧的推广,并非是芦塘书院模式的照搬,而是根据各个村居的实际情况,大力调动当地的社会资源,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和教学形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建设方式,也让海沧的四点钟学校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近日,厦门港引航站共青团支部策划组织的《引航小课堂》系列公开课在海沧区北附小社区“四点钟学校”正式开讲,通过站员的生动讲述和船模的展示,小朋友们不仅学习了引航工作的相关知识,也对海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可谓大开眼界。 这一课程是厦门港引航站团支部与北附小书院的共建成果。引航站所处的嵩屿街道北附小社区,是海沧新兴的现代化社区,居民以年轻上班族为主,北附小书院四点钟学校的建设思路也更加灵活,不仅大力借助引航站这样的驻地单位力量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还在教学形式方面做出创新。 在书院中,有一个玻璃柜里装满了各式文具、篮球、水壶等儿童文体生活用品,这些都是北附小书院四点钟学校别出心裁的创新——上学存折的“换购”奖品。据书院负责人介绍,孩子们在这里上课或在阅览室借阅后,都可以在自己的“存折”中积分,根据存折中的积分额度,就可以兑换相对应的奖品。 通过这样的激励形式和趣味化课程,北附小书院有效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跳出应试教育被动学习的窠臼,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海沧四点钟学校的题中之义。 据海沧区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四点钟学校的推出,一方面是为了服务基层民众,解决他们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现实困难,更重要的则是为了让下一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技能,并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希望四点钟学校能够成为全区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
相关阅读:
- [ 05-29]两岸万名信众 厦门海沧共祭保生大帝
- [ 05-28]海沧:新一轮治违攻坚战全面打响
- [ 05-28]海沧区首次登陆艺术厦门国际博览会,展览、论坛人气火爆
- [ 05-28]海沧开展纪念“全国助残日”活动 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 [ 05-28]海沧两岸义工联盟创新亲子义工主题活动 体验环卫工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