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 黄怀 吴晓菁 吴燕如 廖闽玮 汤海波)上世纪八十年代与2018年的中山路片区,骑楼建筑在修旧如旧的有机更新下风韵依旧;1990年初的晨光路及和平码头与如今的模样对比,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构成最美天际线,书写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从1984年小巷里的一处办公点到如今独栋时尚的现代大楼,街道办事处的条件和机构设置有了大改善大提升…… 一组组新旧对比图,用直观的镜头语言,生动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街道发生的深刻变化。这场在中华街道商圈党建服务中心展示的“思明区中华街道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鲜活而有力地着:这一面积仅1.6平方公里的小街道在改革发展实践中所释放的大能量。 12月11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沧桑巨变讲述百姓故事”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走进中华街道就从这里开始。 那么,全市街道地域面积最小的中华街道是如何乘着改革春风实现华丽转身的呢?本报记者走进一线,分赴五路寻找答案。 聚焦商圈经济 转型升级,中华老城焕发新活力 早晨9时许的中山路,热闹了起来。中山路22-24号的黄则和花生汤店里热气腾腾,87岁的市民王里拿着刚刚买好的韭菜盒,一脸笑容,“我住在槟榔,特地坐公交车过来买的,这个味道我们家人都吃习惯了。” 对厦门人来说,黄则和是他们记忆中永远留存的古早味。而对中山路来说,黄则和更是这条商业街发展变迁的见证者。 “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外公黄则和就在这里叫卖花生汤,再后来就盘下了现在的店面,成了中山路上唯一一家餐饮店。”蔡菲菲是黄则和的外孙女,谈起外公创业的历史,如今已是这家老店负责人的她如数家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黄则和花生汤店一步步发展走到今天。面对新的市场竞争,今年37岁的蔡菲菲有着自己的想法:“餐饮企业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延续传统,也要不断寻求突破。” “这是我们每天现做的韭菜虾饺,这是很受欢迎又平价的鲍鱼沙茶面,很快我们还要推出现蒸海鲜,用以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在店里,蔡菲菲满怀期待地说道,“花生汤给人的印象是太甜,但现在我们提供的食物品种越来越丰富,希望能带给市民和游客更多惊喜。” 在传统餐饮企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37岁的蔡菲菲不断创新突破,寻求自我定位。同样,在传统商业不断升级换代的今天,31岁的李莉更是积极追求差异化体验,为市民打造了一座独一无二的“中华城”。 作为厦门老城区首次通过商业方式运作的成片旧城改造项目,中华城借力中山路的磁吸效应,重新定义了“中山商圈”的新格局。随着商场人气节节攀升,各种商业效应逐渐显现。 站在商场一楼,厦门融坤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李莉讲述着自己对中华城的定位:“这里是厦门经济、文化、历史的发源地,中华城追求时尚、人文、生活,引入国际轻奢品牌、美妆大牌、快消品牌、主题餐饮,这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这位年轻的“掌舵人”坦言,一开始中华城走过一些弯路,但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准确定位和方向,从而转型成功,“感谢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民营企业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专业化的坚持,赢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可。” 如今,李莉正在积极摸索新零售的发展之路和商业规律,“我希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竞争,从而引领市场和消费需求,提升中华城的商业价值。” |
相关阅读:
- [ 12-17]厦门思明区天然摄影棚孕育中国“好莱坞”
- [ 12-15]运动快闪惊艳亮相厦门思明六大地标 倡导全民健身
- [ 12-14]开展课后延时服务 厦门思明区再增10所学校
- [ 12-14]厦门思明:重锤连敲强化监督 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 [ 12-14]厦门思明:聚力“双千亿” 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