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跨岛发展与闽西南协同区建设带来新潜能 厦门早在2002年就提出“跨岛发展”的战略,多年来围绕一张蓝图干到底,并取得一定成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联结岛内外的除了传统的“四桥一隧”外,当地不仅在建第二西通道(海沧海底隧道)工程、第二东通道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还拥有了轨道交通1号线,并计划2020年建成3条“三向出岛”的骨干线,覆盖到跨岛发展的轴向。 交通设施跨岛布局,为实施跨岛发展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今,集美新城与海沧新城初步形成集聚态势,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马銮湾新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不过,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岛内外现代化基础设施在完善、新城基地建设加快,但医疗、教育等资源分配相对不够均衡是个老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推进跨岛发展的论述,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养老看病的难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作为一名在岛外工作的医生,市政协委员李超深刻认识到资源不均带来的问题。他说,目前大部分优质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岛内,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都往岛内医院跑。李超表示,在扩建新医院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医疗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岛外老牌医院医疗水平。这样的方式投入小,产出快,可以缓解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 市人大代表欧荔把关注点落在了旅游业。“旅游业也是推动厦门跨岛发展的一个很好载体。”她说,在岛内旅游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岛外其实是有后发优势的,重点是要各区找准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质化。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厦门除了做好自身的岛内外协调发展之外,也必须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中带头推进,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产业园区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城际轨道加快R1线建设,扎实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五市全方位对接协作。 “交通一体化是建设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先行领域。”市政协委员许黎明认为,首先要将轨道交通划分为国家、协同区、城市三个层次,再通过Ⅰ、Ⅱ、Ⅲ三类向下兼容的城际轨道网络实现融合发展,“协同区内空间范围尺度较大,要以旅行时间、服务频次的运营需求为出发点来保障轨道交通出行的竞争力”。 市人大代表蔡建春以工作所在的医院为例,60%左右的患者是非厦门地区的患者,承担着大量来自周边地区的就诊工作。因而,他建议,在与漳州、泉州、龙岩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中,厦门可以发挥自身在医疗资源上的优势,与周边城市建立“医联体”,共同推动医疗资源的互惠互利,提升群众的医疗服务。 欧荔表示,在建设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中,旅游同样是其中一部分。她认为,闽西南各市各有自身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市政协委员梁明煅则从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来考虑。他认为,厦门应当引领错位发展,携手推动基础设施、产业链群、两岸交流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形成基础设施快捷联通、产业发展合理分工、平台政策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推动协同发展区连片发展,实现闽西南五市高质量协同发展。 |
相关阅读:
- [ 01-15]厦门冷暖空气交汇本周有两次降水 气温也将明显下降
- [ 01-15]厦门最大生态公园 美峰生态公园一期预计本季度投用
- [ 01-15]厦门去年省重点项目建设圆满收官 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14%
- [ 01-15]福厦牵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省政府工作报告十多处提到厦门
- [ 01-15]反向春运流行厦门成热门目的地 景区、酒店接待能力充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