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厦门:多方合力,为生命兜起“安全网”

2019-05-28 17:27:03杨珊珊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急救体系逐步完善,但院前急救仍显欠缺

不久前,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开业,作为厦门新部署建设的医院,厦大附属翔安医院配备了灯光直升机停机坪,该停机坪可以停靠当前国家最大标准的救援直升机。医院还与上海金汇通航签署了福建省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医院战略合作。未来,该医院将凭借临海优势,打通空中救援通道,构建地、空联动的立体化医疗急救体系,提升岛内外急救救援率。

事实上,厦门已经建成了海陆空立体急救体系,去年年底,泉州德化县一名出生8个月的重症婴儿就通过直升机转运,降落到厦门白鹭洲广场直升机停机点,并被迅速转运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厦门医院治疗,这也是厦门首个通过直升机转运就诊的外地患者。

厦门市卫健委应急办主任郑林雄介绍,通过与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上海金汇通航合作,厦门实现了航空医疗救援和海上救援、陆面救援无缝对接,建立了海陆空立体急救体系,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近两年,岛内外新建医院的加入正不断完善提升厦门的急救体系。

一方面,岛内外一体化、服务闽西南、面向两岸的海陆空立体化医疗急救网络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厦门不断加强部署区域内的急救站点,目前已建成22个急救站点,借以缩短急救半径,提升院前急救救援效率。

然而,与不断提升的急救转运、救援能力不相匹配的是,和国内大多数地区一样,厦门在市民参与、院前急救环节也仍然较欠缺。

据悉,每年我国仅突发心源性猝死的人数就超过54万,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心脏性猝死在我国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率低、自动体外除颤仪(缩写为AED)严重不足、缺乏专业急救志愿者成为我国抢救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厦门急救中心主任吴启峰告诉记者,近两年中心接警出车的急救案例中,属于猝死并最终能够抢救成功的,都是受益于在突发现场遇到医生或者具有专业急救知识的热心人伸手帮忙。“公众参与在急救体系中是很重要的一环。”他说。

AED渐入公众视线,与实际需求差距大

近年来,AED逐渐成为许多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标配”,在近两年的厦门马拉松赛事中,也全线配备了AED作为赛事保障。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急救,可谓是与死神赛跑。郑林雄介绍,急救车一般很难在4分钟内到达现场,在对心源性猝死急救的黄金4分钟内,群众的自救、互救具有非常高的医学价值。有效的胸外按压和及时的电除颤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因此AED就成了抢救病人的有效工具,被称为“救命神器”。

除了马拉松赛场,在厦门,AED也正默默推广开来。此前,海沧区在阿罗海城市广场、海沧体育中心等人群密集场所投放了20台AED,供市民在碰到危机情况下使用,岛内的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机场,以及鼓浪屿上均有配备少量AED。但目前厦门AED配备数不足100台,多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风景区等,都还未能看见AED的“身影”。

其实,AED普及率非常低是我国的普遍情况,目前仅有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机场、地铁站和极少数的体育场馆里有配置。AED普及率低,也成为制约猝死等急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去年6月,厦门创新开发上线了“厦门急救”志愿服务APP,旨在解决急救对象与志愿者、120调度系统、AED、救护车间的有效互动、无缝对接。借助这个APP,当出现急救事件时,厦门120急救中心调度员在指导患者及家属实施自救互救的同时,会搜索患者附近一定范围内的急救志愿者,并向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发出救助信息。志愿者作为第一响应人,在接到来自APP的任务后,可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急救帮助,弥补救护车到来之前的“空窗期”,给急危重症患者以更多希望。

但是,郑林雄坦言,由于大众急救意识还比较低,且AED配备不足等因素,该APP得到有效利用的次数还不多,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近期,厦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校园健康应急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厦门市各类学校按规定规范配置AED等医疗急救设备。郑林雄说,这是厦门逐步完善急救设备配置、加强急救意识的重要举措之一。

“今年我们将联合教育部门,督促各学校按规定配好AED,并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学校每天的值班在岗人员具备急救技能。”郑林雄说。接下来,有关部门将逐步促进AED覆盖车站、码头、景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