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公用品牌,小作坊走出新模式 朱火土在制作手工面线。(资料图片) 东寮豆干的制作技艺被列入区级非遗项目。图为制作中的豆干。(采访对象供图) 东南网7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通讯员 张燕松)厦门拥有许多传统特色手工美食,其中不少由岛外家庭小作坊生产加工。近几年来,这些小作坊在厦门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改造完善软硬件条件并取得相关核准证书,已实现生产规范化。 不过,由于小作坊规模小、较分散,以“单打独斗”为主且缺乏品牌意识,发展后劲不足。今年5月,当地推动相关机构、企业等推出全市首个公用品牌,着手制定团体标准,力图突破瓶颈、抱团发展。此外,当地还计划扩大公用品牌适用范畴,以此带动乡村发展。 规范生产,销售遇难 新圩镇地处翔安区北部,当地东寮豆干、手工面线、马蹄酥、贡糖、米血、鹅肉等传统小吃,不仅在老百姓餐桌上很常见,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如东寮豆干,其传统制作技艺目前已被列为区级非遗项目。金柄手工面线在《舌尖上的中国3》中“出场”。 这些特色美食的生产加工形式,却多以家庭小作坊模式为主。由于小作坊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过去普遍存在场所老旧、设备老化、观念落后、管理老套等“四老”问题,甚至有无证无照经营等现象,安全问题曾饱受诟病。 近几年来,厦门市、翔安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从加工场所、设备器具、生产加工等方面入手整治提升小作坊,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促其软硬件设施改造升级,并为符合条件者核发《食品生产小作坊生产加工条件核准证书》。 翔介青豆制品加工店,就是受益者之一。该店负责人陈文浩介绍说,原来加工店面积较小、卫生环境不够理想,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加工流程重新规划布局,问题迎刃而解。翔来财豆制品加工厂位于东寮社区新村51号,生产豆干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该加工厂负责人介绍,按照要求,原先的加工场所改造升级,如今原料仓库、销售窗口、制作区、外包装区分区域设置,顺利获得了相关证书。 不过,尽管生产规范化,但由于小作坊仍是“单打独斗”、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等,销售面临瓶颈。举例来说,当地有家马蹄酥小作坊,日产量达到100公斤的上限仍供不应求,而其他同样制作马蹄酥的小作坊产能却未充分挖掘。再者,受限于品牌和商标等,大多数产品只能在特定范围内点对点销售。 事实上,即便是像朱火土面制品店这种制作手工面线已有一定名气的店铺,在市场开拓时同样会遇到困难。该店负责人朱火土表示:“一些大型的商超、酒店会有疑虑,担心我们的产品是否合格。” |
相关阅读:
- [ 07-23]全国U17射击锦标赛 厦门翔安10名射击小将斩获八项大奖
- [ 07-23]投放准确率超90% 厦门翔安垃圾分类示范村是怎样炼成的
- [ 07-22]厦门翔安工业园区首届运动会羽毛球邀请赛举行
- [ 07-22]厦门翔安区内厝镇聚力征迁攻坚 保障项目建设
- [ 07-22]《妖怪的克星》在厦门翔安开机 预计明年暑假进入院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