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殿前﹒身边的榜样】朱文敬:93岁老兵满腔热血报效祖国
2019-09-30 01:00:58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夏菁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老人介绍炮管上损坏的坑洞有多大。 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老人所获得的奖状,这只是冰山一角 东南网记者 卢超颖 摄 东南网9月30日讯(本网记者 刘玮)“我这一辈子,最不后悔的事是当兵,在自己的岗位上就要多为国家出一分力。”日前,家住厦门市殿前街道兴园社区的老兵朱文敬获得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虽已93岁高龄,但说起参加解放工作的过去,老人的话依旧振聋发聩。 朱文敬曾参与过解放福建的多场战役和金门炮战,23岁时入伍参军,凭借一技之长,在革命队伍里从事机械维修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先后经历了几十次不同规模的战争,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军人本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这位立功无数,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兵坐在满是军功章的桌前,历经沧桑的眼里望去,满是自己曾经的影子…… 参军入伍翻身做主 1926年,朱文敬出生在上海市杨浦区,15岁时就到资本家工厂里做了8年机械维修学徒。这8年里,朱文敬吃尽了苦头,“当时苦啊,一天除了吃饭、睡觉,都是在干活,一天要干16个小时,旧社会的资本家根本不把咱当人看。”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朱文敬带着7个一同受苦的兄弟们毅然决然地奔赴苏州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因为上海生活比较好,几乎没有人去当兵,我们几个去参军,家里完全不知道。”来到部队的朱文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部队首长的关怀、战友们的尊重,让刚刚参军的他终于有了翻身做主的感觉。 “我就想着一定不能辜负党和首长们对我的信任,一定要发挥自己所长,为部队出一份力。” 年轻的朱文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兢兢业业屡建战功 1949年,刚刚入伍的朱文敬跟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一路南下解放福建,他一边行军,一边带领着战友们沿路抢修被国民党军破坏的武器装备。1950年初,福州解放,国民党军撤退后,无法带走的枪、炮等武器装备几乎全被破坏殆尽。当时在后勤修械所的朱文敬和战友们为了挽回损失,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抢修,终于在年底圆满完成了任务,荣获军区特批二等功。当部队把军功章的喜报敲锣打鼓送到家里的时候,朱文敬的母亲才知道儿子去当了兵。 “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军功,我干活也不是为了军功,只想好好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报效祖国、报效部队。”质朴如斯,朱文敬就是这样在部队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上级交代的各种任务。不止如此,他还勇于创新,经常自己改良和发明维修工具,不仅使得工作事半功倍,还解决了许多武器装备的“疑难杂症”。 1955年,驻守福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最前线的福建炮火纷飞,当时部队里有一门八五加农炮在作战时被击中,3米长的炮管管壁内侧凹陷了一个大洞而无法使用,换做往常,这门大炮基本已经作废。“当时我军像这样有远距离射程、精准度又高的八五加农炮本来就少,一旦再报废一门炮,我军火力又要下降不少。”爱动脑筋的朱文敬,针对炮管的损坏情况再次改良了维修工具,将炮管修复,因这次杰出表现,军区为他记一等功。 爱党爱国敬业奉献 1958年,根据上级指示,朱文敬被指派到福建南平山区营建兵工厂。艰苦的山区环境并没有吓退他,他带领连队攻坚克难,开山建房,硬是在大山深处开出了一片地,他带领的连队也因此连续六年被评为“四好连队”。 后来,朱文敬被调派到兵工厂制件车间,专门负责生产枪炮的核心部件。在新的重要岗位上,他不仅没有骄傲自满,仍然保持一颗平常心,动脑筋想办法改良工具似乎也成为了他的一个爱好。 在大练兵期间,为了保证安全,上级要求三天之内把十万发子弹卸掉火药。以往,卸掉一发子弹的火药需要拆开“底火”,工序繁琐,上级的命令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朱文敬巧妙构思,制作出了一套拆卸工具,一次性就能拆取10发子弹的弹药,艰巨的任务瞬间迎刃而解。离休后,朱文敬凭着“革命热情”继续发挥着余热,他先是到上海南京军区修械厂当主任,后又回到厦门7318总后勤部担任高工,一直干到70岁才正式退休。 英雄无言,一张张奖状细数时光,记录着当年枪林弹雨里浴血奋战的英勇无畏。在儿女面前,从戎一生的朱文敬从不愿提起这些,更是难能见到压在箱底的军功章。儿女们也不曾知道,自己眼中平凡的父亲,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战斗英雄”。采访中,93岁老兵朱文敬须发俱白,感叹“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但关于革命往事的一幕幕却回忆清晰。这段峥嵘岁月就像老人的红色精神一般,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烙印,历久弥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