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炸! 一场全民的“海洋狂欢节”! 一次闽南文化的视觉盛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送 王 船 在海沧 点燃全民热情! 这把狂欢之火是村民的乡愁之火 它也是文化传承之火! 2011年,送王船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送王船重要的传承点之一的海沧钟山水美宫,昨日迎来海沧区钟山送王船文化节开幕。
本次文化节及学术研讨会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厦门市文化与旅游局主办,级别之高、规模之大,堪称空前,也是首个按照协建和规范等全新标准举办的送王船活动。
田明敏 摄影
与往年相比 今年最大的不同 就是王船提前“曝光”!
注入满满海洋风情的王船 在水美宫前 提前两天“出栈” 供游客和市民观瞻
昨日上午九点多 吉时一到,礼炮齐发 “王船游境”顺利启航!
周赞家 摄影
声势浩大的王船队伍 从水美宫出发 经沧林三路、海林路、钟林路、 马青路、兴港路、滨湖北路、 钟林南路、海林二路、钟山南北大路 最后到达钟山蔡氏家庙
王船在巡境过程 共有五处抛锚祭祀活动 寓意王爷巡狩时 到达各港口补给并接受万民敬奉 臂力勇健者也可在此五处接力
此外 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蜈蚣阁方阵 也十分“吸睛”
姚晓玲 摄影
海娃们装扮的神话人物 “迷你”可爱,憨态可掬 在接力的王船队伍中
最显眼的莫过于“彩莲” 那些身穿蓝色传统服装 头戴高大花帽、手握船桨的壮实青少年
王船游境结束后 昨天晚上 “重头戏” 王船化吉(烧王船)上场
钟山送王船 原是让王船入海 任意在台湾海峡漂流 随着海上贸易的频繁化 解放后多改成烧王船
王船化吉 延续着渔民数百年的热诚 火光之间也燃起对幸福的期许
王船随着人潮队伍漂流 好似历史长河涓流不息 涌入海沧的大街小巷 也涌入海沧人的记忆!
陈福圆 一个出生于钟山社区的老海沧人 水美宫理事会第八届会长 从外祖父、父亲那里传承到的衣钵 就是非遗“送王船”
陈福圆
2001年 接手水美宫理事会第八届会长时 陈福圆查阅了很多资料 将送王船活动进行了系统梳理 从造船到化吉都有章法
2003年 交出会长的接力棒后 陈福圆依然醉心于送王船事业 甚至自掏腰包 不遗余力为送王船申请非遗 如今 53岁的陈福圆还在“拼”!
在他看来 送王船除了惩恶扬善 还寄予了闽南人 向海而生的开拓精神
“我父亲在去世之前 就一再提及,送王船不能丢” 陈福圆曾经不太明白父亲的用意 现在通过亲密接触 才懂得其中道理 送王船是根,是乡愁 情系海峡两岸 也是海沧人崇尚海洋精神的一个见证
流传已久的送王船 搭建起海内外沟通的桥梁 见证了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间对话
马来西亚的王舡
“送王船”活动 是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万花筒 有人说 看懂送王船 就能读懂半部闽南史 看透半数闽南人 学会半个闽南文化
确实如此 郑和下西洋之后诞生的送王船 充分体现了 面海而生的闽南人 利用自身造船技艺和对潮汐的认知 勇于对海洋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 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可持续联系
海沧钟山送王船文化节中 “人与海洋 厦门海洋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同时开讲 来自台湾、漳州、泉州、上海、广西、 厦门本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厦门 共话“人与海洋” 研究以海洋历史文化为重要特征的闽南文化 推动海洋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
“送王船”又称“烧王船”、“放王船”、“做好事”,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植根于滨海社区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简称“王爷”)的民间信俗。
“送王船”这一习俗,已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民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以至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在海边焚烧。
送王船仪式依序包括立杆升旗、安栈、安龙眼、立桅、进水、请帆、王船出栈、游境、安位、化吉等。化吉时,船的桅杆倒下后指向的方向,将寓意平安富顺。
读懂闽南文化 就“盘”送王船! 为非遗点赞! 为优秀传统文化点赞!
我是一款叫“云上海沧”的掌上“神器”,是政务微信“今日海沧”的升级版哦。最近,海沧人都在纷纷下载安装。我能提供资讯服务、民生服务、政务服务,您可以全天候从我这里了解海沧。
文案/编辑:陈亚丽 视频:罗志超 图片:罗鸿、 一苇阳光 厦门文化馆厦门美术馆、海峡博客 校对:王庆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