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新晋地标山海健康步道背后的故事
2020-01-07 15:02:06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上万吨沙石水泥用骡马运上山 去年,到仙岳山上晨练的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牲口如骡子、马驮着大袋大袋的沙土、石子往山上运,还看到很多建筑工人背着大袋的沙石往山上走。“这都什么时代了,怎么运输方式还这么原始?”不少市民感到奇怪。 山海健康步道项目总负责人王摩西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他说,起于邮轮码头、止于观音山梦幻沙滩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串联了厦门岛中北部重要的生态节点,包括筼筜湖、狐尾山、仙岳山、园山、薛岭山、虎头山、金山、湖边水库、五缘湾、虎仔山、观音山等“八山三水”,大多在山里施工,为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山体、林木的破坏,施工过程中尽量缩减施工场地面积,且步道线位绝大部分位于半山腰,大型运输、吊装设备无法使用,施工功效低。 “我们心中有一个最朴素的观念,那就是坚决不能影响任何生态和自然景观。因此,果断弃用大型设备。”王摩西给出了一串“惊心动魄”的数字—— 整个施工过程中,通过人力、畜力运输上去的水泥沙石料约3.5万吨、钢构约3万吨,动用骡马1.8万头次,索道架设约13.5公里,扒杆30套同时施工,周转材料运输约9000吨50万人次。 山上条件所限,常规起重机械设备无法施工,钢结构墩柱和梁体只能采用较为原始的索道运输、扒杆安装。项目技术总工傅立磊说,采用扒杆吊起重施工工艺是比较传统的,这种方法不仅功效低,而且操作人员较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林中段高架步道施工,将狐尾山、仙岳山7.5公里长共108联每联64米的钢结构桥梁完成施工,困难可想而知。 再大的困难,难不倒素有“市政铁军”之称的厦门市政工程建设者。工厂制造分为12个作业面,每联生产周期20天,同步制造。山上的现场安装分为10个作业面,每周安装1~2联,同步安装,同时做好制造和安装的配套衔接,架设3条运输索道。经4个月奋战,到去年5月,主线桥基本完成,为后续桥面、附属、栏杆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突破众多技术工艺施工难点 一个大跨度的优美弧线,在空中联通起湖滨中路与仙岳路,成为一道新的城市风景。 通过国际方案征集中标、由丹麦DW公司设计的这个节点桥梁特别新颖,采用的是“空间单索面+大倾角铰支型独塔+柔性桥面体系”,其跨径217米,属国内外同类桥梁之最。此外,其工程各附属结构设计也均突破传统,极具个性化设计。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由于在国内外没有类似的现有成桥作为参考案例,厦门特别委托国内知名高校同济大学、湖南大学联合本地高校和设计院开展节点桥梁抗风抗振等试验研究。其设计周期比常规桥梁长,工程材料也较为特殊,以上节点桥梁均采用索结构,需按照设计参数特别定制,仅一个索材制作周期,就需4个月左右。 傅立磊说,在整个施工工艺开展过程中,艰辛难以言表。比如在质量控制方面,山上地形复杂,线路曲折,给林中高架桥的高程、线型质量控制带来难度。施工人员通过对全线数公里连续梁制造时分联建立独立胎模,按桥梁施工工艺预拼总装,最大限度保证高程线型质量,同时优化调整现场安装工艺,设立焊接调整工序,保证顺利安装。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仙岳山观音寺和附近两座螺旋桥的施工。靠近山体侧的架设高度超过30米,作业面狭小,难度很大,对吊装和拼装要求高,通过对起吊设施特别改进,吊装工序反复研究,每次安装完整3层的四分之一弧度,从里往外逐步完成,最终顺利完成安装。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