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第一路”骑楼见证昔日繁华 系首条近代化道路
2020-05-01 10:57:03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修建过程遇阻挠 花4年建成弯曲“水蛇路” “它是厦门第一条新马路,从路名‘开元’二字可见端倪。”厦门市行政道路区划与地名协会专家组成员江林宣介绍道。作为《厦门市地名志》执行主编,江林宣非常熟悉开元路的历史。“开元路开辟前,厦门市区道路多达220多条。”江林宣说,但大多称“街”或“巷”,多是小街陋巷,最宽的也仅有3米左右,自开元路修建后,厦门才有了第一条具有近代意义的“路”。 江林宣说,当时的开元路一带人口多、商业发达,但路窄、卫生条件差,严重阻碍厦门商埠发展。于是,陈培琨、林尔嘉、黄奕住等有识之士在1920年倡议成立“市政会”和“市政局”,对厦门进行近代化新城规划改造。开元路便是厦门“市政会”兴建的首条马路。据资料记载,规划的新马路由提督路头修建到浮屿,长700米、宽9.1米,道路两旁的骑楼下辟为人行道。道路从1920年12月开始修建,1924年8月通行。在当时,这是最宽的近代化马路,路面仿英国“麦加顿”式,两旁骑楼为商住楼房。因为是厦门第一条市政建设马路,故取名为开元路。 为何选这一段来建新马路?江林宣认为,开元路路况较附近其他路段更为平坦,修建成本更低。尽管如此,在1991年出版的《厦门风物》一书中提到,开元路的修建并不顺利,如修建过程遇小山丘、土地庙等,开路并不容易。本地文史专家范寿春在《厦门知多少》中还提到,当年修路还受到当地恶势力以及日籍浪人阻挠,最后修成的路弯弯曲曲,甚至被居民称为“水蛇路”。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一条700米的道路从1920年修到1924年才完工。 曾是厦门商业中心 各类商店公司林立 开元路一带曾一度是厦门商业中心。这在陈亚元提供的一张20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中可见一斑。 本地文史研究者李世伟认为,从照片中可以窥测,早期的开元路已相当繁荣热闹:照片中各类商店公司林立,店招立于两侧,如清晰可见的“文章齿科”“养生齿科”“隆苏广洋货批发”等;照片的最前方,两名行人边走边吃着东西,街道宽阔,行人穿梭。李世伟认为,开元路的繁华和与这条道路同时修建的骑楼有很大关系。骑楼是当时的乡绅侨商开发的,具有商住两用的特性,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繁荣。 开元路的商业中心地位开始转移,是从1927年开始的。这从《厦门市房地产志》中的描述可得到证明:1927年后路政处继续开辟马路,建筑住宅、堤岸、公园,商业中心移至中山路、大同路。尽管如此,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元路繁华依旧不减。据李世伟介绍,当年这一带光戏院就有三家,经常播放电影,上演歌仔戏、南音,备受市民欢迎。 如今的开元路依然流淌着老厦门独有的气息:骑楼下,人们摆桌泡茶聊天是常态;骑楼上,带有年代感的木窗时不时被风吹动,传来吱吱的声响;一些店铺用老式的镶嵌式木门,仿佛让人穿越到七八十年前。李世伟说,有时会去这里吃个快餐,“因为这里有老厦门不变的味道”。 【声音】 本地文史专家彭一万: 开元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 本地文史专家彭一万认为,开元路从三个维度来说,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元路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是厦门近代化进程的鲜明例证,它所承载的老厦门生活图景和模式也是经过百年嬗变积淀而成。同时,这条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体现在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以及华侨文化上,而骑楼正是这三种文化的外在载体。开元路还具有一定的艺术内涵,这在骑楼南洋风格和闽南风韵的结合上得以体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