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育英才”陈六使:一生执着于兴学育才
2021-04-19 21:47:52 来源: 集美报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心系教育事业 资助家乡办校 陈氏兄弟是陈嘉庚先生的族亲、东南亚杰出的华人企业家、华社领袖,抗战期间大力支持陈嘉庚筹款救国,长期资助陈嘉庚在家乡创办文教事业。史料表明,陈氏兄弟和陈嘉庚一样,也是爱国华侨,对中国的教育事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援,且在厦门修建了多所学校。1925年,兄弟二人独资经营创办了益和橡胶公司后,积极支持陈嘉庚兴办厦门大学并采取各种形式资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创办的益和橡胶公司承租了陈嘉庚的麻坡橡胶厂,所有盈利全部用作集美学校经费。1934年,陈六使捐助5万元,筹资16万余元,购买胶园400亩,作为厦大基金。1939年,陈六使代购公债券100万元,以每年利息6万元捐作集美学校基金,而他在新加坡集友银行和香港集友银行应得股息、红利,也全数捐献给集美学校。 陈六使还是新加坡知名大学——南洋大学的创办者。南洋大学曾是海外唯一的最高华文学府。1953年,陈六使召集福建会馆理事联席会议,分析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文教育状况和华人前途后,提出必须要建立一所华人大学,并捐款五百万元。经过三年多的筹建,海外第一所华人大学——南洋大学在新加坡建成。 二楼展厅中,一块蓝底黄字的《南洋大学简介》有这样一段文字:“陈六使登高一呼,即获万山回应,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各地的华人,上自富商巨贾,下至贩夫走卒,无不热烈捐输,出钱出力。在群策群力的努力下,南洋大学终于创立了,也树立了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南洋大学自成立后,风起云涌,历经波折,在苦难中坚定前行、茁壮成长。无奈,在客观环境以及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制约下,1980年,南大终告关闭。虽然只有短短20多年历史,但它却标志着海外华人伟大的办学业绩,展现了南洋大学师生“自强不息,力求上进”的精神,为海外华人历史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执着兴学育才 为学生减低学费 陈六使一生执着于兴学育才。除了南洋大学,还兴办或完善了其他五所学校。1912年10月12日,“爱同学校”在新加坡文达街一所卫理公会教堂里开课。1929年,由福建会馆接管后,陈六使秉承陈嘉庚倾资兴学的精神,在着手兴建教舍的同时,规定尽量减低学费,免除一切学生捐款,以减轻家庭负担,推广华文教育。新加坡“南侨女中”,始建于1941年。陈六使任福建会馆主席期间,为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人数,使华文教育得以良好发展,多方筹集基金,并带头慷慨捐输,先后为学校兴建了教室、教职员宿舍、图书馆等。新加坡“道南学校”,既是福建会馆的直属学校,也是东南亚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华文小学。1950年陈六使继任福建会馆主席后,筹募基金为道南学校新建教学大楼,配备教学设施,为新加坡华侨文化的发展添上浓厚的一笔。同年,为筹建光华学校,福建会馆向各界股商募捐筹集建校基金,共筹得近百万元。1951年在基里玛路动工兴建,1953年初学校落成后,陈六使又增建校舍,使学校达到可容纳两千学生的规模,使华文教育得以普及。“崇福学校”是福建会馆的直属学校,1953年,陈六使自捐20万元,并向闽侨捐募建校资金,于1955年9月18日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 在二楼展厅内,一块黑底白字的牌子上写道:“陈六使是新马华人领袖,他不计得失,不畏困难倡建海外第一所华文大学,力促新马华文教育的发展,使其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居住国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在海外华文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在“书籍楹联陈列室”中,陈列着《陈六使先生周年祭》《纪念陈六使诗文集》《南洋大学史论集》《南洋大学创校史》《南大春秋》等书籍,楹联有“松楸初未拱,桃李早成荫”“向荣花竹秀,积善子孙贤”“历尽崎岖路,生为坦荡人”等。 倾囊办学 “乐育英才”尤为可敬 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陈六使倾囊办学,与他心存大志密不可分。展厅中,几条竖排版红底白字的“陈六使语录”,便是最好的注解:“思办一中国式大学,试挽狂澜,冀幸中华文化永如日月星辰之高悬朗照于星马以至全东南亚。”“余当倾余之财产与侨众合作,完成吾中华文化在海外继往开来之使命。”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在异国他乡打拼发达起来的陈六使,把历尽艰辛赚来的钱用在致力发展文教公益事业上,不但为家乡培育人才,而且在海外创办华人大学,为居住国和家乡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史实表明,陈六使是陈嘉庚先生的“中坚拥趸”,发生在他身上“乐育英才”的壮举尤为可敬。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