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湖里区 > 先锋湖里 > 本地聚焦 > 正文

优秀宣讲员丨林振其:“海堤精神”永远保持新鲜

2022-01-20 18:40:00  作者:   来源: 湖里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近年来,湖里区大力加强新思想学习,不断探索理论宣讲大众化、对象化、分众化模式,打通基层宣讲“最后一百米”,助力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2021年获评全市理论宣讲工作“先进集体”,在宣讲队伍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做法被全国党史办简报刊发,参加全市理论宣讲轻骑兵比赛成绩优异,主要经验做法被《厦门宣传》刊发。

在这些亮眼的成绩背后,有一群理论宣讲员,他们扎根基层,用饱满的热情、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数据,传递党中央声音,讲述湖里故事,共同画出“同心圆”,激昂唱响“主旋律”。湖里头条特推出“扎根基层、立足岗位”优秀宣讲员系列宣传,让我们共同领略他们的风采!

引言:退休至今15年,75岁的林振其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湖里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宣讲之中:海堤的建设改变了我的生活,“海堤精神”值得我一辈子学习与践行。

湖里高崎北路,这里曾经是解放战争的炮阵群遗址,如今被建设成了工业区。在一间五、六平方米左右的值班室,林振其与老游击队员陈明华的儿子陈真炎,在讨论着厦门解放前的一些细节。

除了家,这间值班室是林振其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上头来考察、检查,村里有什么大事要商量,都会来这里,边泡茶边聊”。

退休至今15年

75岁的林振其

更加专注地投入到

湖里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宣讲之中

同时还为湖里区教育局关工委事业

发挥余热

结缘红色文化,起于33年前林振其当任高崎小学校长之时。彼时同村的陈明华,送了他一本书,这本书记载爱国华侨林再文建设岐山小学(即现在的高崎小学)的历史。

他就以挖掘高崎小学历史为切入点,走访相关人士、收集整理高崎的红色故事。30多年过去,林振其不仅为高崎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重新认识高崎》,还参与了《殿前历史文化大观》等书籍的创作。

在这些研究中,海堤建设历史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家住海堤边的林振其就是海堤建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1953年6月17日厦门海堤开建,彼时八九岁的林振其就常常在海堤边上玩耍,他耳闻目睹建设过程中的诸多故事。直至1957年10月鹰厦铁路通车,林振其亦作为少先队代表亦见证了盛事。

林振其归纳了几个海堤精神核心:其一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当时工地上没有一部开山采石机械或泥土挖掘机,没有一辆载重汽车,上万人手扛肩挑、全靠铁锤、钢钎、板车,脚下要与风浪搏斗,头顶来时时堤防国民党的飞机和炮弹。两年多时间,海堤建成时,附近十几个山头被移平了。

他小时候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敌军飞机一来,人们就原地趴了趴,警报解除,他们好像无所谓的样子,照样还是工作。“那一种精神真的是感人。”林振其说,这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林振其还清晰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一位建设者家属来海堤工地探访,到了午饭留餐,建设者都不白吃工地的伙食,还是自己掏钱买的。“整个海堤建完后,所有干部职工没有一个人因为贪污或者犯错误受处罚的。”

“再一个是科学创新。当时海堤建设最大的困难是风浪和海潮,拦截水流的石材常常被大浪冲散。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用大竹笼装石块沉到海底解决了大问题。还有,人们研制了一种铁轨来运送石材,既省时又省力。”林振其赞叹道,那真是劳动智慧!

70年前,厦门岛上的人要去集美,都得从高崎渡口乘小舢板过去,风浪一大,就只能望洋兴叹。70年后,高集海堤早已不是厦门人进出岛的唯一通道,“四桥二隧”的建设,让厦门的跨岛交通“天堑变通途”。

“海堤的建设改变了我的生活,‘海堤精神’值得我一辈子学习与践行。‘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永远保持新鲜。”

播放完最后一片自制的PPT,林振其深深鞠了个躬,台下掌声再次响起。这样的场景一年至少要重演40次。

见证和亲历海堤建设

从“海堤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这就是红色宣讲员林振其的故事

让我们继续传承“海堤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