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侨批》“二改”打磨提升后亮相厦门
2022-05-15 08:54:00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歌仔戏《侨批》“二改”打磨提升后亮相厦门 专家研讨 为厦门好戏锦上添花 《侨批》剧情简介 爱,让黄日兴被骗踏上南洋之路,又义无反顾地逃出金矿;义,让华工阿祥不惜用自己的性命换取黄日兴的生还;恩,让黄日兴的性命与华工命运、侨批紧密相连,走上水客之路;情,从黄日兴手中传递的每一封侨批,都是他乡之客的浓浓乡愁。 歌仔戏《侨批》将闽南人的爱、义、恩、情融入戏中,写就了一部闽南人精神力量的赞歌,而这种精神力量至今还流淌在闽南人的身上。 《侨批》荣誉榜 ●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 ●剧本荣获第三十四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厦门日报讯 (记者 许舒昕)5月10日,最新版歌仔戏《侨批》在闽南大戏院上演,向业界专家及厦门观众展示其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的“二改”成果。为进一步精心打磨剧目,推动这部厦门好戏更上一个台阶,省文旅厅组织专家现场观剧,并连夜召开了“火花茶会”歌仔戏《侨批》专题研讨。 专家建言献策 助推《侨批》精益求精 2020年,歌仔戏《侨批》是全国申报的125部剧目中,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的4部戏曲作品之一,也是厦门市第一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根据要求,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的剧目要进行“三改三演”。 “一改”专家研讨会2021年5月14日在北京举行,在听取专家意见后进行了全新改版,并于去年7月14日在厦门演出。此轮演出是“二改”后的首次亮相。 专家们肯定了《侨批》的“二改”成果,点赞厦门创作培育文艺精品的用心,同时积极为《侨批》的“三改”建言献策,希望这部作品精益求精,走上更高台阶,成为传播“海丝文化”的精品力作,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福建艺术》主编白勇华说,“这么多年打磨这出戏花了不少精力,确实精雕细琢出精品。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与第一稿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演员的爆发力很强,从群戏到独角戏的切换非常自如,这是很不容易的。” 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一级编剧周明对舞美赞不绝口,“舞台转台很独特,两层的设计十分巧妙,想法非常新颖。” 福建京剧院一级编剧陈欣欣表示,“此前我看过一次,当时认为反映侨批的戏份不够足。今天看了,大幅提升,整体不错,也很动情。”同时,她也对“二改”后角色的行为动机、人物内心戏如何表现得更加充沛、剧情节奏的把控等提出了建议。 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余守英认为,《侨批》完全可以被当作一部交响音乐剧作品,让观者闭起眼睛来欣赏。“有歌仔戏的曲牌音乐,同时又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既有厦门味道,也有国际元素。” 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巡视员赵建宏提出,阿祥牺牲的动因、如意改嫁等情节铺垫还略显不足。他建议增加华工们找寻乡愁的过程,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观众反响热烈 感同身受华侨下南洋的辛酸 演出现场观众反响热烈,有不少粉丝已看过《侨批》,听说这次是“二改”提升版,又特地赶来观看。歌仔戏迷林先生表示,自己看了多次,每每感动落泪,“二改”版的效果更好,“尤其是在如意的爸爸临死前让黄日兴到城隍庙帮烧一张船票,好让他魂归故里的桥段,让我非常感动。”观众徐女士同样有感而发:“看得我妆都哭花了,很赞!黄日兴决定为全村人折返送信的场景,特别打动我。” 叶女士说,歌仔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哭腔,因此用歌仔戏来演绎闽南华侨远渡重洋艰难的创业史,再合适不过。“在音乐烘托出来的氛围下,能让观众对当年闽南华侨下南洋的辛酸不易感同身受。” 一封“信”,究竟有多重? ——歌仔戏《侨批》创作谈 ●曾学文 从闽南文化中找到创作灵感 晚清至民国,流传于闽南民间的“歌仔”(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曲),传唱着大量表现闽南人下南洋的歌谣,其伤感与无奈的歌词通俗得就像说话一样,“相邀到番邦,目滓流归港,出外不好赚,没去不知空,一日过一日,小孩变大人,批信不敢寄,心头挂石枋……”“欢喜船入港,透早就出航,悲伤来相送,送君要出番……”其中以长达数百行、变易出各种版本的《过番歌》流传最广,绘声绘色地唱出了下南洋的辛酸。当这类“流行歌”在闽南广泛流传的时候,说明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已是息息相关,闽南人的命运与南洋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世纪中叶,英、荷、西班牙等国为加紧掠夺东南亚殖民地资源,急需大量廉价劳工,福建、广东有200万契约华工被“卖猪仔”到南洋。大量的闽南人从厦门口岸被卖到南洋当苦力,签订年限不等的卖身契约,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丧失了人身自由。据厦门海关的年度统计,仅1845年到1853年,自厦门口岸出国的契约华工就达11万余人,1879年到1889年多达41万人以上,其中大多去了南洋。据史料估算,华工在契约期间的死亡率高达75%。由于闽南山多地少,生活极为贫穷,出洋闯荡是一条出路,即使民间广泛流传的《过番歌》告诫人们不要过番,但源源不断的闽南人还是踏上南洋之路。这个庞大的华侨群体,成为中国的一个特殊群体。可以说,闽南人家家户户都有亲朋好友下南洋讨生活,而他们与家乡亲人联系的唯一渠道就是“信”(闽南话读“批”),“喜鹊哭,侨批到,番边寄钱了……”侨批到,连喜鹊都哭,说明侨批在闽南人心中有多么重要,等待华侨寄信寄钱回家是许多闽南人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 在中国几千年的信史中,唯独福建、广东在远离家乡客居海外的亲人寄回家的信前加了“定语”——侨批。侨批的特殊性在于信中附带着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兼具家书、汇款功能,是一种银信合一的寄汇方式。小小侨批一封,夹带银元几许,万里迢迢漂洋过海,经远洋“水客”之手辗转到了侨属亲人手中。侨批是一家人活下去的生活来源,是一家人日思夜想的希望,那薄薄的信纸承载了何等的重量。 因为工作的关系,除了戏剧文学创作之外,我还参与闽南文化研究和戏曲研究。在闽南文化研究和闽南说唱“歌仔”研究中,“闽南人下南洋”“侨批”的历史日积月累潜藏于我的脑海之中,就如同杂物堆放在仓库里。当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将《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时,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值得写作的题材。尤其是2015年厦门市人大代表提议,将厦门轮渡广场打造成为厦门的“侨批文化广场”,作为厦门的艺术工作者,一种文化责任促使我开始思考歌仔戏《侨批》的创作。 书写闽南人的精神力量 每个人的文化经验不同,剧本的创作方式也不同,我喜欢以一种个性化的叙述方式,探寻作品的精神价值。在写作《侨批》时,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闽南人的性格,闽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虽然“爱拼才会赢”概括了闽南人的精神要义,但闽南群体个性中的人格力量,仅一个“拼”字还无法概括完整,这也是我近年来一直在寻找并想表达的东西。在《侨批》中,我将平日感受到的闽南人那种爱、义、恩、情融入戏里,我想让人们看到,闽南人是何等重情义,是怎样一种“血汉”性格。 舞台上浓烈的男儿血性与细腻的个体情感交织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撞击人们的心灵。我的目的不在于诉说苦难,而在于抒写一个亚文化族群人的精神——“闽南人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至今还流淌在闽南男人的身上。“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造就了不同的区域性格,《侨批》让人们看到了闽南男儿的本性,闽南男人的道义与担当,无论走多远,“家”是男人的天下。我将个体命运与群体闽南人的命运交织为一体,厚重的华工史是这部剧的基底,而“血汉重情长”是这部剧的人文温度。在历史悲凉的风景里,我想让人们看到情义的重量与人格的力量。 《侨批》的演出引起了海内外侨界的关注是我没有想到的,证明了当初选择这个题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闽南人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参与者、建设者,是中国与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今天闽南华侨华人在东南亚依旧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侨批》在历史回望中,连接起海外华侨华人的情感,而在“一带一路”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希望《侨批》能够做点文化意义的贡献。 【剧评】 以歌仔戏韵味 演绎侨乡题材 ●季国平 《侨批》的剧情围绕着黄日兴与如意的情感戏主线而展开。全剧以黄日兴下南洋、返家乡、捎银信、做水客为主要情节,剧情结构上大致由两个阶段构成,前六场写闽南劳工下南洋劳作和思乡之苦,家里女人留守煎熬之苦,因此有了侨批、水客,银信也成了南洋华工与家乡亲人的情感纽带和经济命脉。最后一场写随着侨批业务的发展,“批局”应时而生,而翻船事件则体现了水客黄日兴们诚实守信的美德。全剧十分注重将人的命运和情感与侨批银信紧紧相扣。 戏曲艺术擅长的是刻画命运、以情动人。可贵的是,《侨批》不只是催人泪下,更承载了那段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和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将个人的命运置于侨批的时代大背景下。剧中的黄日兴想下南洋赚大钱娶如意,但现实却事与愿违,黄日兴欲归而不得,留守在家的如意被迫嫁与他人。黄日兴从南洋工地逃跑,是以华工阿祥的死为代价的;而逃回家乡之日,却是恋人适嫁他人之时。剧中人物的坎坷命运,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屈辱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只有祖国强大,中国人才能在世界上真正站立起来,扬眉吐气。 一个剧种有其鲜明的独特风格和韵味,也必然有其所独有的音乐和主奏器乐。如果说笛子是昆曲的代表性器乐,那大广弦无疑是歌仔戏的代表性器乐。大广弦音质醇厚、韵味独特,音色缠绵哀婉,似乎也决定了擅长表现悲苦、悲情的基调,造就了歌仔戏音乐韵味的浓郁和独特。《侨批》正是闽南人下南洋悲情命运的演绎,歌仔戏剧种和《侨批》主创们将这种哀婉忧伤却勇于和命运抗争的气韵发挥到了极致。 该剧的主创团队都是厦门的戏剧家,他们对于歌仔戏剧种有着成竹在胸的娴熟和深入骨髓的挚爱。 编剧曾学文是一位典型的闽南才子,他生在闽南,热爱家乡,喜欢从丰厚的闽南文化土壤中汲取艺术灵感,从历史文化中挖掘创作题材,从社会变迁中发现当代价值。当“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后,他又一次敏锐发现了这一乡土题材的独特价值,写下了一出闽南人背井离乡、勇闯世界的生命赞歌。《侨批》的舞美设计黄永碤、作曲江松明都是闽南土生土长的艺术家。新版《侨批》在舞台上增加了一个斜面平台,并由多张“侨批信笺”图案组成,强化了侨批的文化意韵。作曲家江松明在配乐上做了进一步调整,让歌仔戏音乐更显张力和戏剧性,突出演员内心的复杂情感。主要演员庄海蓉、苏燕蓉等,都是当下歌仔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她们演唱动人,感染力极强。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舞台支点设计巧 演员表演技艺高 ●李小青 在《侨批》的舞台呈现中,导演韩剑英将民间风俗的地域标识提炼出来,并巧妙地成为演员表演的支点元素,既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也对人物关系的变化具有象征意义。 如布袋偶。在序幕,导演用“戏中戏”将男女主人公生离死别的情境表现得充分饱满。追光中,戏台上的布袋偶互诉情衷、难舍难分。第五场,布袋偶对表现主人公心理变化所起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当黄日兴知晓如意已经嫁人,看着手里如意托人交还的爱情信物——布袋偶“董永”时,在“鹊去桥断,千里迢迢亡命颠……”的唱段中,导演一是为演员设计了多种身段,于载歌载舞中将热血渐凉、失落愤懑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在两束追光中,将一对布袋偶置放舞台左、右光区,黄日兴孑然颓唐地居中站立,他的左顾右盼,既是斩断情丝的瞬息,也是一眼万年的诀别,更与序幕那对布袋偶缠绵悱恻、不舍离别的“戏中戏”形成呼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 另外,出现在第四场舞台提示中的蕉叶,四、五场中阿祥赠送亚香的手链,在导演的巧思中均成为舞台上的亮点。前者被导演运用到黄日兴和阿祥深夜逃离的场面中。蕉叶构成了环境的一部分,也成为两个人物身段、造型和跌打扑翻的支点,令这场逃离和生死托付生动带感,很好地渲染了氛围,为内在的紧张与外在的危机找到了恰当的依托。手链从黄日兴颤抖的手在追光中交给亚香的那一刻,注定了一个女子的崩溃。此处导演通过演员的手眼身法步、走位的变化,传递出多种意象,有爱的沉重不堪回首,苦难生活的难以承受…… 《侨批》中黄日兴的扮演者庄海蓉是一位旦角演员,在这部戏中反串小生,表演出色,演唱毫无雌音。尤其剧情转折点,她的情感丰沛,表演节制,非常可贵。剧中女主角如意的扮演者苏燕蓉是梅花奖获得者,表演细腻,扮相俊美,声腔动人,精彩演绎了那个时代闽南女性的美丽与哀愁。 歌仔戏《侨批》从地域题材挖掘,张扬剧种的审美传统,又不乏有的放矢的创新,达成了与当代观众的心灵共振、声息相通。这样的戏,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国戏剧年鉴》主编、编审)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