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本网原创 > 正文

8月18日厦门实现社会面清零 全体在厦人员在8月20日至28日期间“三天一检”

2022-08-20 11:42:23  作者: 邹玒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8月20日讯(本网记者 邹玒)8月20日上午11时,厦门市召开疫情防控情况新闻发布会,厦门市政府副市长廖华生、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疫情防控首席专家王明斋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有关情况。发布会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厦门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

本轮疫情8月9日首次报告3例确诊,累计已报告68例,8月18日实现社会面清零。面对BA.2.76新型变异株的空前挑战,面对6个感染源、3条传播链的复杂局面,厦门市坚持“快、准、严、实、细”,各项措施有力有序有效,疫情总体得到控制。

廖华生表示,这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总策略、总方针,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省工作组下沉厦门市,兄弟城市紧急驰援,厦门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勇毅前行、众志成城取得的成果。

成千上万的医护工作者、疾控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下沉干部、志愿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全力守护这座有爱有温度的城市。三伏天的太阳,使厦门人团结、文明的品行光芒更加耀眼;昨晚,当城市夜空点亮“中国医师节”,许多市民感叹“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们就在厦门!”

成果得来十分不易,防疫还需慎终如始。当前,全国疫情形势严峻复杂,隐匿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狡猾与凶险还不容放松警惕。厦门市继续坚持从严从实抓好各项防控措施。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昨日,厦门市指挥部发布了第25号通告,推行所有入厦人员落地核酸检测,要求全体在厦人员在8月20日至28日期间“三天一检”。在厦人员可以通过i厦门公众号或APP入口,搜索“核酸检测采样点人流量分布”,查询每个点位的人流情况,有序出行、错峰检测。

问:为什么要求在公共场所要查验核酸证明和扫场所码?

王明斋答:新冠病毒感染者,一般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等一些非特异的症状,还有部分感染者始终不发病,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者。单纯通过测量体温和观察临床症状是无法识别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而核酸检测是识别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最特异有效的方法,也是诊断的金标准。

各类公共场所,是人群流动和聚集的场所,一旦有新冠病毒感染者进入公共场所,特别是室内密闭、拥挤、不戴口罩的公共场所,容易造成疫情快速传播扩散,成为疫情的放大器。

通过查验一定时限比如说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公共场所的人员没有感染者,该场所是安全的,这对进入该场所的所有人员是一种保护。提醒广大市民自觉按规定参加核酸检测,既为自己为家人也为大家。

场所码是特定场所的专有二维码。通过扫场所码,可以在自动核验健康码的基础上,记录进入场所人员的基本识别信息。假如发生涉及该场所的疫情,可以通过后台快速调取进入场所人员的清单,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识别和管控密切接触者等涉疫风险人群,快速高效的控制疫情扩散传播!

问:此轮疫情,大家普遍感受到,应急处置都在夜以继日、争分夺秒。能否请专家介绍一下“以快制快”?

王明斋答:新冠病毒,尤其是当前的流行株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会呈指数级快速传播。要跑在病毒的前面,牵住疫情的牛鼻子,就必须要以快制快,分秒必争的与病毒比速度,抢时间。

市民朋友们参加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机构对采集的标本检测,一旦发现有阳性标本,会立即报告疾控部门,疾控、公安、工信等部门组成的流调溯源专班就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对阳性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楚阳性人员的感染来源、去过的场所、活动的轨迹、密切接触的人员,对病毒污染的场所进行管控、消毒,避免感染更多人,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转运、集中隔离和核酸检测,以免密接在社区发病,传染给更多的人。

有的时候,因为流调的电话晚了10分钟,也许阳性人员就登上飞机去外地出差,把疫情风险带给更多地方和更多的人。也可能阳性人员跟家人、朋友、同事在一起,就多暴露了10分钟,多打了1个喷嚏,导致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感染。疫情就是命令,防控疫情、保护市民健康是疾控人员的使命,是不区分白天还是黑夜的。大家如果接到流调的电话,还请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耐心,认真回忆,如实回答,帮助疾控人员一起跑赢病毒,战胜疫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