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2023-09-29 16:21:42 来源: 集美报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近日,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全网爆火,讲述了化身成少女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在中国记者李永安的帮助下回到祖国为文物送“家书”的故事。“小玉壶”身着翠绿汉服,身背行囊,在伦敦街头无助地张望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在博物馆念出书信中的泣血乡愁。用“文物拟人”的方式,介绍了流失海外文物的处境,引发了广大网友对大英博物馆里中国文物的关注和热议。 《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三集短短的小视频,将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表达了出来,我们可以看出年轻人身上流淌着的滚烫的血脉,以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仿佛是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照见历史成败兴衰,思考文明的碰撞和延续。 大英博物馆里共计收藏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从新石器时期的玉石到晚清的书画,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面对这些远隔重洋、伤痕累累的珍贵文物,我们感到既自豪又痛心,它们承载着祖先的智慧和汗水,蕴藏着民族的审美和情怀。在殖民战争中被掠夺、盗窃,被走私出境,化为玻璃展示柜中一串串冰冷无意义的编号。 许多网红竞相模仿,化身成一件件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讲述着它们故事里的跌宕起伏、喜怒哀乐,吸引了更多原本对传统文化不熟悉的年轻人去主动关注了解这段不能忘、不敢忘的历史。短视频作为当下最受群众欢迎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爱国情怀与个人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随着民族的崛起、国力的强盛,我们开始鼓起勇气,再度直视这段充满屈辱和血泪的历史。我们对这些文物的存在,不再漠视忽略。相反,更加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从央视纪录片《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到博物馆的国风文创“马踏飞燕”“考古盲盒”,从《唐宫夜宴》《水下洛神》的爆火到群众竞相模仿的“丽人行”“青绿腰”,同频共振,展现着当下民众对传统文化真挚的热爱,无论形式载体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和担当。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的根与魂。是让中华儿女挺起胸膛的文化自信,是让华夏后人落下热泪的文化基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饱经苦难和屈辱,历史的印记增加了它的厚重积淀。前代所藏、后代继之。保护传承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国家苦难辉煌的文明,更在于让文化跨越时间的沟壑,连通古今的心灵。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为文化传承插上了腾飞的羽翼,吸引了海内外的目光和赞叹。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成为顶级的流量IP,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来源:集美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