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幕之下,行走在八闽大地,草木馥郁,青绿满眼,花香扑鼻,空气清新,让人时常忍不住来个深呼吸。 青山、绿树、河流、飞鸟、游鱼构成的诱人景致都在以它们特有的方式记述着福建从首批提出生态省建设,到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奋力探索。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中之重,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样板”。 日前,记者跟随“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采访团走进福建,亲身感受八闽大地转型发展后发赶超的勃发干劲和对生态环境红线不可逾越的清醒认知,记录并见证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的普遍意义和模式内涵。 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环保“一岗双责”制度及季度督查制度,直指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缺失。通过构建大生态环保督察格局,让压力层层传导,让环保责任层层落实 2016年6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福建方案》)。 2016年8月12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福建方案》,决定选择福建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 应该说,这是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开展生态文明改革综合试验,既是中央赋予福建的重任,也为福建保持生态环境全国领先注入强劲动力。 福建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着力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做足文章,从而充分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内在活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福建省决策层对发展路径始终有着清晰认识,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党政领导的共同决策视野,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环保责任底线,切实落实属地责任。 早在2010年,福建省就率先在全国实行环保“一岗双责”,提出“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对各级政府和40多个省直部门的环保监督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并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 2016年,福建又率先扛起党政同责的大旗。在全国率先实施地方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2016年福建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省长与全省9个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的党政领导分别签署《2016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年终由省委、省政府组织对各地党委、政府落实情况进行考评,考核结果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这意味着,在福建,各地党政“一把手”都要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阶段性任务绑在一起。 如何才能发挥党政同责的效力,福建给出的答案是:构建立体大生态环保督察格局。 2016年7月28日,福建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龙岩市启动首轮环保督察行动。 “龙岩市只是福建环保督察的起点。从2016年起,福建每两年将对全省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进行一次督察,督察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福建省环保厅厅长朱华介绍说,福建环保督察突出督察综合性、问题导向性、程序规范性,力求构建大生态环保督察格局。 据了解,福建省今年先后对龙岩、泉州、宁德三市开展环保督察,分别由省发改委、住建厅、环保厅“一把手”担任3个督察组组长,在督察工作中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要督察内容,确保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到位。 自2014年起,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建立季度督查通报制,将各地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列入省政府季度经济形势运行分析暨督查通报会。通报的突出问题由省政府办公厅分解到各设区市政府研究处理,省政府督查室跟踪督办,让环保不力的地方官员“脸红冒汗”。 正如朱华所言:福建通过构建季度、半年及年度的督查机制,不但有效促进了区域问题的解决,而且层层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加快补齐环境治理短板,着力解决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最突出的问题,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持续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绿水青山,正是清新福建的一张“烫金名片”。 长期以来,福建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2016年1月至9月,全省12条主要河流Ⅰ~Ⅲ水质占比96.5%,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占比98.2%,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比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高17.9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65.9%,连续38年保持全国第一,是全国大气、水、生态全优的省份之一。 然而,在朱华看来,尽管福建省环境质量长期保持优良,但仍有短板,就是环境质量高位运行下的治理短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福建12条大河水质常年为优,养育着一辈辈八闽人。福建省敢为天下先,将治水向治本、向源头、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版“水十条”后,福建又创新开展小流域整治,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小流域水质大变化,全省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严格考核,奖优罚劣。 曾经“河很宽,水很清”的厦门海沧区过芸溪畔的东孚镇,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玛瑙之都”,257家玛瑙加工厂聚集于此,形成中国最大的玛瑙加工贸易基地。但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残渣也成为流域最大的污染源;而位于集美区的许溪流域,因为过去农村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生态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河道淤积、水流缓慢,加之养殖污染无序排放,溪流一度失去生机。 自2014年底以来,厦门市通过对试点小流域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村庄等进行统筹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多元共治、创新机制”,创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提升机制,探索形成了“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善治的新范本。 如今,徜徉在过芸溪的岸边,湛蓝的天空下,细长的碧水犹如一条蜿蜒向前的长龙,在郁郁葱葱的青草地里时隐时现。白鹭戏水,清澈的水面倒映出沿线的红砖古厝,清脆的流水声与岸边人们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 为何要在治水上如此不遗余力?“让百姓喝上放心水,让村前小溪清水长流,让老乡记得住乡愁,这就是答案。”朱华说。 从昔日的臭水沟到如今的景观河,这样的嬗变在泉州、晋江等地不断涌现。 ——泉州市为督促各地加大对水质较差、群众反映较强烈的小流域整治力度,筛选问题小流域,督促各地“赛”水质,一年后再亮成绩单“晒”水质,奖优惩劣。 ——晋江市针对流域范围内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及违章建筑污染源,通过采取“防控、巡查、整治、打击”等综合措施,创新实行污染源排查销号制度,定期开展联合专项督查检查,确保污染源排查一个、整治一个、销号一个,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