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5日电(孝金波王亚静)近日,有网民测试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老用户比新用户的价格高。“滴滴出行”称,“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网民对此仍有质疑,3月25日,“求真”栏目记者联系到了“滴滴出行”的公关负责人李敏,但其并未对网民的新问题进行回应。
随着“大数据杀熟”这一话题引起热议,3月23日,“滴滴出行”官方微博发出该公司CTO张博在内网发布的公开信截图,配文称“‘大数据杀熟’?其实大家想多了啦。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信中称,“滴滴平台上不允许价格歧视,打车价格更不会因人、因设备、手机系统而异。创造用户价值是公司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底线。滴滴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预估价’和‘实付车费’是两个概念。‘预估价’是为用户提供行前车费参考,会实时波动。‘实付车费’是根据每个行程的真实状况标准计费得出支付价格。” 对于造成“预估价”波动的原因,张博给出三条解释:第一,每个行程的预估价是根据乘客定位、实时路况、预估行驶里程、时长计算预估的。这些变量都会影响预估价。其中,路况是最复杂的变量,变化非常快。第二,“滴滴显示的预估价金额=预估价-优惠券抵扣金额。有一些网上的案例对比忽略了优惠券抵扣金额,因此造成误解。第三,乘客发单时所处的网络环境是复杂的,这都会影响用户的定位信息。即使同名的起点和终点,也会受GPS精确度影响,最终经纬度坐标产生细小误差,从而影响预估价的估算。 在“滴滴出行”的官微下,一些网民评论表示自己亲身经历过“杀熟”,对此番回应并不买账。并且,网民提出了“导航绕路”、“同时同地打车但两人的起步价格却不一致”等新问题。记者就“滴滴如何利用客户行程大数据”、“对‘大数据杀熟’的态度”以及网民新提出的问题等对“滴滴出行”的公关负责人李敏沟通采访,但截至发稿前,“滴滴出行”并未给出回应。 3月23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指出,“从深层次上说,大数据使用引发的几次公众信任危机,与人们对于技术运用的期待,是一体两面的。当网约车踢出了黑车,当12306挤出了‘黄牛’,全社会已经倾向于相信: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能让社会更有效率,更可以激发诚信透明的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这一份期待,也当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自觉与技术伦理共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