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5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挖掘阐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央广网记者陈庚摄) 央广网厦门4月2日消息(记者 陈庚 通讯员李静)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厦门大学昨晚举行“我们的节日”之“清明文化论坛”,现场500多名师生思接千载、穿越古今,共赴一场追根溯源、正本清流的文化之旅,提升并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本场清明文化论坛邀请了厦门大学5位教授,分别从历史学、民俗学、哲学、文学、艺术学等角度追根溯源,正本清流,解读和阐释清明节的由来、风俗、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历史演变等,辨析国人的节日风俗观念和生命意识,挖掘清明节深远的文化内涵,不少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智君就认为,古代清明节这天一般只扫老墓,不扫新墓,主要是家族性的拔草、培土、祭祀活动,上坟人数的多少也成为宗族人丁兴旺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这一天,有些地方会用族产产生的红利购买猪肉分给来祭祖的族人,有一句俗话叫“太公送猪肉,人人有份”。从某种程度上说,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扫的节日,也是踏青狂欢节,还可以是撞出爱情火花的节日。因为古代年轻女子都是养在深闺之中,在清明这一天,年轻男女才有机会在祭扫的路上彼此邂逅、认识。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周长楫介绍闽南地区清明节风俗(央广网记者陈庚摄) 闽南地区的清明节风俗也是论坛上师生关注讨论的焦点。值得一提的是,本场论坛还重视传统节日的国际性表达,由来自埃及的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主持,与老师们共同探寻清明文化的国际意义。 这场论坛是厦门大学“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系列活动之一。而“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是厦门大学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今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厦大都举行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 主办方也透露,在论坛机制成熟的基础上,未来将扩大受众范围,联合两岸高校,举办海峡两岸传统节日系列高端论坛,并邀请两岸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展开对话,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