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播报 > 正文

价格太“疯”雨,如何稳“铜”舟?

2021-05-26 08:46:52 作者: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揭晓经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记者李美娟、陈永强、曾维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约谈了铜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

“涨也不该这样涨!不顾产业死活的拉涨行为肯定会被打压。”江铜金瑞期货研究所负责人李丽说,“铜价此轮上涨,跟铜供需结构关系并不大,是市场流动性太宽松把价格推到了现在这个位置。”

今年5月7日,伦铜价格突破2011年10184美元/吨的高点;5月10日,盘中以10747.5美元/吨的价格创出历史新高,较去年低点涨幅为145.9%;今年以来涨幅最高达到37.5%。5月24日,伦铜收于9983美元/吨,依旧维持在历史高位。

铜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市场,但由于资源先天不足,每年需要大量进口铜矿和铜金属。铜价高涨会使下游用铜企业成本快速上升,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一天好几千地涨!以前涨还有个慢慢起伏的过程,这次涨得太迅猛,而且涨期长,都跟不上步伐,看到价涨本来以为先消耗库存再购进,但是用了库存等来的还是涨价。”鹰潭瑞鑫铜业有限公司运营计划部经理李敏说。

本轮铜价涨势凌厉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加快复苏,新能源领域对铜消费带来利好,低库存下的短缺和高流动性下的通胀,以及铜矿产量恢复缓慢和需求增加短期错位带来基本面支撑。

铜价高企,对整个产业链影响几何?

矿企利润丰厚。随着铜价格的大幅攀升,铜矿山利润暴增。然而,我国铜矿自给率仅约20%。江铜集团是国内自给率最高的铜企,但其进口原料占比依然超过60%。

“对于矿山而言,开采铜的成本相对固定,铜价上涨会刺激铜开采企业释放产能。”云铜股份营销结算部主任张剑辉说。

冶炼和铜加工企业承压。中国铜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总经理肖天勇介绍,对于冶炼企业而言,国内社会库存年初至今已经增长超过14万吨,而2019年同期库存仅增长7万吨,居高的铜价对冶炼厂产品销售的阻力已显现。

肖天勇说:“按照惯例,每年四五月份是铜消费旺季,但是今年电解铜存在胀库情况,可见高铜价抑制下游企业采购意愿,伤害了铜生产企业。”

对于依靠订单量赚取加工费的铜加工企业而言,日子并不好过。在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基地江西鹰潭市,铜企普遍感受到了“量缩价涨”压力。鹰潭瑞鑫铜业有限公司是无氧微细铜丝生产的行业龙头企业,公司总经理陈晓东说,铜价上涨带来资金压力,公司今年贷款额同比上涨三成以上。同时,公司零散订单明显减少。

铜消费终端生产企业订单受到了高价抑制,售价上涨幅度远跟不上铜价“疯涨”,利润受到侵蚀。“我们上涨5%,经销商都要‘闹’。”艾美特电器(九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万全说,不仅铜,不锈钢、铝合金、塑料、包装等都大幅上涨,一台两三百元的电风扇成本提高了10%,但销价同比仅上涨3%。今年上半年公司铜采购成本比去年上半年上涨近三成。

张剑辉认为,下游企业的困境必然会对大宗商品的消费形成反向压制。

目前,市场上对铜价未来走势判断不一。有观点认为,短期来看,全球仍保持货币宽松政策,同时,市场对于境外消费复苏存有预期,基于这两个因素,铜价维持高位的逻辑仍在。

但也有观点认为,铜价已经走出了高点行情,今年下半年市场可能提前出现向下拐点。张剑辉认为,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美国也有加息应对的可能性,新兴市场输入性通胀也对经济增长造成压制,这些因素都会对远期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扰动,出现价格回落的情况。

市场人士预计,今年下半年有几个矿山投产,供需缺口有望动态收缩,产业链上下游行业会达到新的平衡。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