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则徐 人物简介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贫苦童年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儿。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瞒住丈夫,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家计虽不用代劳,但林则徐每天到书塾之前,都先会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贫苦的童年,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 青年时期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 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步入仕途 中举成家 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就在揭晓成绩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自此林则徐在郑淑卿在世时都没有纳过妾侍,终其一生情深不渝(但据林则徐长房后人林鸿汉表示,郑淑卿逝世后林则徐曾续弦再娶)。林则徐逝世后,同治至光绪年间,英国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特地为林则徐郑淑卿夫妇制作蜡像,成为少数可长期展出的名人蜡像,以表敬意。年底,新婚燕尔的林则徐离开家人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但名落孙山。回乡后就在福州北库巷开设“补梅书屋”开班授徒,等待下一次的会试。 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那时厦门的走私鸦片问题严重,历任厦门海防同知皆是贪官污吏,外商贿赂成风,无人打击走私。林则徐见识到鸦片问题、烟贩伎俩,开扩视野。其任内他得到汀漳龙道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张师诚招他成自己的幕僚。 张师诚为何选林则徐为幕僚的说法不一,依照林氏家族后人传说,张师诚翻阅各地呈交给他的贺启,发现林则徐的贺启写得最好。那时正值除夕,惯例都要各地官员向皇帝呈拜折。于是将林则徐召来代草拜折,途中诸多刁难,整夜在他居所外连放爆竹,又改动拜折,要林则徐重抄一遍。张师诚观察林则徐的修养和态度,只见他认真誊写一遍,深感欣赏他人品及才华,就请他纳入幕僚。 张师诚位极人臣,对典章大政等政治学问均有所知,他将自己公事上的知织、权术一一传授给林则徐,甚至他在嘉庆十四年八月(1809年9月),镇压海盗蔡牵时亦一同随往,令林则徐间接参与镇压。张师诚事后称赞林则徐: “是役也,僚属睹余督剿之劳,佥谓非余先得贼踪,飞檄催战,未必能如斯神速。” 同年年底,张师诚推荐林则徐父亲林宾日为乐正书院主持,林家经济得以改观。后林则徐又在这年参加京师会试,可惜仍是落第,他依然留在张师诚当幕僚。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终中进士,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从此踏上官宦之路。 官宦之路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年)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 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 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 道光十年(1830年)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道光十八年(1837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九月应召进京,在连续八次召见中,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采取撤买办工役、封索商馆等正义措施,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烟贩的狡赖,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七月因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亲赴虎门布防,督师数败英军。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备战。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屡次下旨斥责。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留粤备查问。但仍奔走察看要隘,筹募壮勇守卫广州,反对钦差大臣琦善畏敌求和。继而向主持粤战的奕山上防御建议,不被采纳。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在浙积极筹议战守,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五月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惩处,充军伊犁。途经镇江,授老友魏源以《四洲志》及有关外国资料,嘱撰《海国图志》。旋因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酿成水患,奉旨往河南黄河工地治河,工竣仍戍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抵伊犁。他协助办理垦务,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三万里,所至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 道光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 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 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十月抱病起程,1850年11月22日病逝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闻讯挽联对其一生人品和功绩,作了全面和崇高的评价:“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官。 万古流芳 林则徐退休之后,欲与北京任京官的长子同住,因买不起京中住宅,最终回到福州住在父亲购置的旧屋中。其故居云左山房,又称七十二峰楼,他把新疆带回的七车书册,皆藏在里面,从此,过住平淡的生活。 咸丰帝继位后,因洪秀全等组织的拜上帝会正在准备起事,咸丰帝下旨求贤以对付太平天国,大学士潘世恩、通政使罗惇衍、两名尚书孙瑞珍、杜受田力荐林则徐。 可是林则徐根本未康复,疝气不时发作,结果他要躺在特制的卧轿,由福建、广东山区,一路直达广东,到潮州时,开始严重下痢,到了普宁,已病入膏肓,不得不暂住普宁行馆。最后林则徐在儿子林聪彝及幕僚刘存仁陪同下,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1850年11月22日)辰时,指天三呼“星斗南”之后,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 林则徐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马安村的金狮山麓。墓用三合土筑造,为四层台结构。墓地离市区4公里。 辉煌的岁月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上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到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17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广州市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3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广州禁烟 1839年3月10日,奉命为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 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还组织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 在军事方面,他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专门派人从外国秘购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林则徐将西方国家的“战船制造、火器制造和养兵练兵”作为探求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组织官兵在东较场(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带)学习演练西洋武器,学习西法练兵,并经常亲往阅操,抓紧训练官兵。他还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巡抚怡良等在东较场检阅军队,准备迎击英国侵略军。当时,数百名精选出来的官兵演习了排枪、火炮等,林则徐看后大为赞赏。为激励官兵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林则徐当即挥毫赋写新联一副,悬挂于东较场的演武厅内。 对联云:“小队出郊峒愿士卒功成净洗银河长不用,偏师成壁垒看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清。”〔见萨嘉榘辑:《林则徐联句类集》卷1〕林则徐的对联,措词磊落,充满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它凝成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东较场上练武的官兵们,成为官兵刻苦训练的精神动力。 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 自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起,至1842年10月清廷革林则徐两广总督职止,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军事斗争共19个月。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邓拓 邓拓(1912-1966)初名旭初,学名子健,笔名左海、殷洲、马南邨等,闽县(今福州)人。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邓拓一生勤于笔耕,他的杂文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富有寓意;不仅如此,他在历史研究、文物鉴赏、诗词、书法等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先后担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北京市委宣传部长、《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44年主持编辑出版第一卷《毛泽东选集》。 1912年,邓拓出生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邓仪中是清光绪二十九年最后一科举人,民国成立后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养活一家九口。其父以严正著称,从小便教诲子女须为人正直,并规定子女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院,然后作晨课——背诵古诗、文及练习书法。 1919年,邓拓进入闽侯县立第一小学,学名邓子健。此时“五四”运动之风气未泯,学校不断举行罢课、游行、抵制日货以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给了年幼的邓拓很大的冲击。他开始大量阅读家中藏书,包括古典文学名著以及当时进步书报。进入初中后,邓拓就经常与同学到乌石山图书馆读书、写作,或讨论时政。 1926年,革命形势高涨,共青团和中共地下组织在福州建立,让邓拓接触到《新青年》、《新潮》等刊物,这些带着先进思想的书籍成了邓拓的启蒙老师。两年后,邓拓与同学组织“野草社”,出版了自编自印的《野草》,并在《国民时报》上写时事评论文章,迈出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一步。 撰写历史专著《中国救荒史》 1929年,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次年冬,参加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不久后在法南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丁炳根。入党后,邓拓一面在大学读书,一面从事工人运动。先后担任过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区党团书记、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干事、部长和南市工委书记等职,在南市区秘密从事工运活动。在革命运动中,邓拓不幸被捕,饱受牢狱之灾的同时,还患上了肺炎。后由其父保释出狱。 1934年春,邓拓再次来到上海,转入河南大学社会经济系续学。在校两年多,致力于研究社会历史,又以笔名邓云特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停滞的考察》、《论中国经济发展时中的奴隶制问题》等七篇有关经济历史学问题的论文,对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时分期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邓拓还于1937年动笔撰写历史专著《中国救荒史》。这部书长达二十五万字,详尽论述中国灾荒的成因和救荒运动的历史。并指出“从灾荒的发生,带根本性的原因无不在于统治阶级的苛敛”。该书于同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列为中国历史研究专著,此时,邓拓才二十五岁。 游击战中的《晋察冀日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邓拓毅然放弃了多年从事的历史研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在中共晋察冀地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在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邓拓率领着一支年轻的新闻队伍,出生入死,转战在太行山一带,大家一手握笔,一手拿枪,在游击战争中坚持办报。这支新闻队伍,只要在一个地方能停留十多个小时,就迅速摆开机器,收发电报,编写稿子。突击排字、印报。十年间,晋察冀日报发表的很多社论和专论都是出于邓拓的手笔。 1942年7月1日,邓拓为《晋察冀日报》撰写了题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的社论,高度评价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这是党的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论著之一。1944年5月,邓拓主持编辑出版了五卷本的《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这是我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的选集。 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1949年秋,邓拓受中央委托出任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社长。同年受聘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邓拓在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期间,使《人民日报》真正成为党中央的喉舌和联系群众的桥梁。他十分重视报纸的评论工作。1949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和评论每月平均不到八篇,到了1951年,全年仅社论就发表了二百零八篇。邓拓努力培养青年编辑学写社论、专论,除此之外,邓拓还十分注重报社与群众的联系,他曾说:“编辑部的工作重点应在报社之外,不应在报社之内,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千根线索伸展到群众中去!” 尽管身居要职,但邓拓始终坚持着自己廉洁的作风。一位曾经和邓拓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就举了两个例子。 1957年末,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前往四川采访。为了了解宗教界方面的情况,他在成都专程访问了一所著名的佛教寺院,方丈让徒弟摆上花生、松子、红枣等干果,招待客人。邓拓和方丈谈得很好。临别时,邓拓让随员拿出他的10元钱,付给寺院。陪同前往的成都市文化局一位干部上前阻止说,按照规定,这类费用由他们单位报销,邓拓坚决不同意,最后还是由他个人付了钱。 另一个例子是说到,作为书法家的邓拓,外出常遇到有人向他索求墨宝。一天,四川日报一位领导干部请邓拓为他题写张条幅。他答应了,但手头没有纸笔。随行人员告诉身边的人民日报记者站同志,明天请他们顺便带些纸笔来。邓拓听了立即制止道:“我个人送给同志们的字,怎能用公家的纸笔?”第二天,邓拓外出路过一家文具店时,自己掏钱买了纸、笔和墨等。 邓拓的生活简朴,艰苦奋斗一生,尽管身患腰疼的痼疾,不能弯腰伏案写作。仍坚持背上穿了一副钢背心,日日夜夜都是挺直地坐著。正是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全社同志上下一心,紧紧团结在一起,全力办好《人民日报》。1956年,在邓拓的主持下,《人民日报》进行了全新的改版,由六个版增加到八个版。他要求改革后的报纸要多反映现实生活,多报道工农战线的成绩和建设者们的战斗生活。这是解放以来党报新闻改革的第一次重要尝试。可惜的是,次年整风运动开始后,邓拓被诬陷为“书生办报”、“死人办报”等罪责,调离《人民日报》社。满怀伤感的邓拓,写下《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的七言律诗: 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后记 >>> 离开报社后的邓拓仍坚持创作,应《北京晚报》之约,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一起,在《前线》杂志开辟了《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他的杂文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富有寓意。撰写杂文的同时,邓拓还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收集大量文书、契约,以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重要历史论文《从万历到乾隆——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1959年再次出版了他的历史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邓拓与吴晗、廖沫沙等人成为捍卫真理的第一批牺牲者,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而逝,时年五十四岁。 义存 义存,俗姓曾,唐长庆二年(822年)生于福建泉州南安涧埕村一个世代信奉佛教的家庭。他自幼养成对佛教崇敬而亲切的感情,9岁时就要求出家,父母不允。12岁随父游莆田玉涧寺,遂留寺不回,礼寺僧庆玄和尚为师,随侍五年,17岁落发为僧,改名义存。 会昌五年(845年),武宗降旨“毁佛教,复僧尼为民。”义存被迫还俗,但他奉佛的信仰毫不动摇。不久,他来到今福州北峰芙蓉山晋见弘照法师,被收留为弟子。 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禁令废除,恢复佛教活动。次年,义存北游吴、楚、梁、宋、燕、秦等地(今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大中三年,28岁的义存在幽州(今北京市境)受具足戒。大中七年,再次出游江南各地名山大刹,受法于湖南武陵德山寺清鉴禅师。咸通七年(866年),义存回闽,居于今福州郊区芙蓉山石室。咸通十一年,门友行实和尚促其出山,同到象骨峰(今闽侯雪峰)结庵建院,先创庵于柽洋映凉台之北。在里人及官府资助下,咸通十二年(871年),至乾符二年(875年)建成当时闽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时遇应天节,唐僖宗赐额“应天雪峰禅院”。中和二年(882年),赐号“真觉大师”,御赐紫袈裟。 义存在雪峰,一面筹资建寺,一面弘宗演教,“四方衲子云集,至无容所,僧众盛时多达1500余人。门下高僧辈出,分为54支,其中云门宗创始人文偃(匡真禅师)是义存的嫡传弟子。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净觉禅师)是他的三传弟子。这两宗的佛教徒都尊雪峰为“祖庭”。他们分别成为晚唐五代禅宗中的五宗之一。此外,福州玄沙院的开山祖师备、福州怡山长庆寺的中兴祖师慧棱、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山祖神晏、越州(今浙江绍兴)洞岩寺的可休,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的智孚等皆出于义存门下,后来他们各自拥徒说法,成为一方开山之祖。 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境内兵连祸结,战云密布,山居不可宁处,义存再游吴越,转至浙江四明山避乱。 王审知入闽后,安定社会秩序,建立地方政权,奉行崇佛政策,于乾宁元年(894年)迎回义存,大加礼遇,还时常迎请义存住进节度使府,为僚属官将谈经说法。同时,王氏政权资助义存将寺迁至陈洋(即今寺址)。 经过义存多年努力,境内佛教大行。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五月初二日,义存示寂,世寿87岁,僧腊59年,闽王遣子王延禀主祭,埋骨难提塔。著有《雪峰清规》、《雪峰语录》等传世 郑清濂 郑清濂(1852-1927),字景溪,闽县(今福州)城门镇黄山村人。我国近代著名的造船专家。他与魏瀚等人设计了我国第一艘双机钢甲舰“龙威”号(调归北洋海军后更名为“平远”);设计和监造了“开济”、“镜清”、“寰泰”三艘穹甲快船;与吴德章设计和督建了罗星塔青洲船坞…… 船政学堂 学艺七载 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与沈葆桢在福州马尾创办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船政学堂,那时年方十四的郑清濂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船政前学堂制造班学习造舰。 船政学堂创办的目的是培育可用的船舶制造和设计的人才,主设有造船专业。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计算蒸汽机功能、尺寸、设计、制造零件及船体……学堂非常重视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头两年的实习课,每天都要进行数小时的体力劳动,使学生熟悉车间的工作,并逐渐培养指挥工人的能力。尽管学习过程很辛苦,但是郑清濂咬牙坚持了下来,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远赴欧洲 求取真经 毕业三年后,郑清濂等28人有幸成为我国最早派遣出国留学的学生,被福建船政局选派到欧洲留学。 郑清濂等人先是进入法国瑟堡造船工程学校,学习轮机制造兼造枪炮,而后转入瑟堡造船厂和土伦造船厂见习。并奉命赴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参观考察造船厂、轮机厂、钢铁厂等。光绪六年,郑清濂学习期满毕业,经考核成绩名列第一,被授予工学博士。 毕业后,郑清濂即刻起程回国,担任马尾船政前学堂教习,而后在船政工程处任制船总司,官为都司,赏戴花翎。同年,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函致驻德公使李凤苞,同德国士旦丁伯雷度之伏尔铿厂订立合同,承造“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郑清濂与刘步蟾等福建船政局技术骨干被派往德国监制,并由该厂代购康帮铁甲及一切配备。 设计第一艘双机钢甲舰:“龙威” 在法期间,郑清濂等人见到法国新创制的双机钢甲舰,马力1700匹,而且驾驶容易,费用较省,每艘工料银价约46万两,大家看了心动不已,暗中学习法国先进造船技术。 回国后,郑清濂等人立即向朝廷上奏,请求制造新型双机钢甲舰。光绪十一年,督办闽省军务的左宗棠等人联名上疏朝廷,请求拨款建造钢甲舰。“闽省如有此等钢甲兵船三数号,炮船、快船得所卫护,胆壮则气扬,法船断不敢轻率启衅。”奏折中还提起郑清濂等工程技术人员“均无希图名利之心,只以马江死事诸人,非其亲故,即属乡邻,以报仇雪愤之心,寄于监作考工之事,成效必有可观。”并向朝廷表示:“如果虚糜工费,甘与该学生等一同科罪。” 这份奏折终于获得了清廷的批准,郑清濂与魏瀚、吴德章被委任监造船身,效仿法国创造的双机钢甲兵船“柯袭德士迪克”、“士飞礼”、“则唐”三船。光绪十二年,郑清濂与魏瀚等设计的中国第一艘双机钢甲舰“龙威”号(调归北洋海军后更名为“平远”)开始动工建造,史载郑清濂等人“索隐钩深,囚心衡虑,或一图而屡见,或一器而屡改其模,或于独悟而戛戛生新,或于会商而心心相印,寒暑无间,寝馈胥定”,技术上精益求精,以期“创中华未有之奇”。 经过14个月的艰苦奋斗,光绪十三年,“龙威”钢甲舰终于下水。该舰首尾装有鱼雷炮,利于攻击,首炮、边炮、后炮装备完整,且均以一人司机,三面施放,无不如意,为船政局所有船舶中大炮装备最精良者。船式之精良,轮机之灵巧,钢甲之坚密,炮位之整严,均超过以前。丁汝昌接受该舰时也称:“舵位工程布置妥贴,大机器两副亦复坚固灵通”。“龙威”号的制造成功,“不用一洋员洋匠,脱手自造”,它标志着我国造船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龙威”号之后,郑清濂还设计和监造了“开济”、“镜清”、“寰泰”三艘穹甲快船。这三艘快船制成后,裴荫森评价说:“学生等于制造之学研虑殚精,不特创中华未有之奇能,抑且骎骎乎驾泰西而上之,矧三船皆为南洋代造,而制法则日新月异,复有不同,开济之坚韧灵捷,既非南瑞、南琛所能及,而镜清又胜于开济,寰泰又胜于镜清”。随后郑清濂又参与监造“广甲”、“广庚”兵船,“广乙”、“广丙”、“福靖”猎舰,“通济”练船等。除了造船外,郑清濂还奉命与吴德章一同负责勘查、设计、监建罗星塔青州船坞,使当时中国大船均可入坞维修。 整改福州船政局 光绪三十一年春,郑清濂被任命为用福建船政会办,升副将,加总兵衔,管理船政工作处。宣统二年,清廷海军部正式成立,郑清濂获授海军参将,出任海军军政司司长,并充留学生廷试总考官等。1913年10月,海军总长刘冠雄入闽,收福建船政局归海军部,郑清濂被任命为船政局长,主持船政局务整顿。 上任后,郑清濂将船政前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以陈林璋为校长;把船政后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学校,以王桐为校长;改船政艺圃为海军艺术学校,以黄聚华为校长。1913年,他添购马限山洋船坞一所,并向北洋政府提出改革船政的一套计划。在郑清濂的整顿下,福建船政局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郑清濂的学识和技术载誉国内外,不但为祖国鞠躬尽瘁,又为桑梓兴修水利,疏浚了各村共用的河道,便利农田的灌溉,解除旱、涝灾害的威胁,受益农田达万余亩。1916年9月25日,郑清濂因当时袁世凯不重视兴办实业,船政局经费不能落实,振兴船政局的抱负难以实现只得辞职还乡。 后记 >>> 郑清濂一生功绩,不愧为“中国近代著名的造船专家之一”的称号,他一心为中国的海军、造船、铁路等事业的贡献力量,其功绩显著。更难得的是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郑清濂逝世时,家无长物,无力治丧,由其女婿驻比利时国全权大使王景岐及门生等办理后事。 洪业 洪业(1893-1979),谱名正继,字鹿岑,号煨莲,英文学名威廉(William)的同音异译。荆溪洽浦村人。当代国际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学家。22岁时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归国后被聘为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后曾任图书馆馆长、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主任等职。洪业在国学研究上成就卓著,尤其是在索引编纂方面贡献良多。他撰写的《引得说》,为编纂出高质量的索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为《仪礼引得》、《礼记引得》、《春秋经传引得》等撰写的序言考证精密,解决了相关领域的诸多疑难问题。 洪业22岁时便赴美留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扬大学,获学士学位,两年后,再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并进入纽约协和神学院深造。l920年,神学院毕业后,正值日本强占我山东青岛不还之时。洪业义愤填膺,在美国到处演讲,争取美国友好人士援助中国抵抗日本,持续长达两年之久。“报刊传载,誉满全美”。他的爱国精神受到中外人士敬佩。 严谨教授 桃李满天下 1923年,洪业应燕京大学之聘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并先后兼任全校文理科科长、燕大图书馆馆长、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总编辑、燕大研究院文科主任和导师、校内国学研究所所长和宗教科教授等职。他在燕京大学长时期任教,先后主持教学科研工作达二十三年之久。 在燕大期间,洪业认真改进了大学全部课程设置,制定了图书馆管理制度,大量扩充了中外图书设备。他还代表燕大与美国哈佛大学筹画创立哈佛燕京学社,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史学后进。 洪业为学谨严,尤注意治学方法,所用方法是中西参合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他穷年累月,用力最久最深的莫过于《史通》一书。一位美籍华人学者怀念他道:“洪先生平素与人论学,无论是同辈或晚辈,绝对‘实事求是’,不稍假借。他博闻强记,善于一针见血,……”认为他和顾颉刚二人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主流,即史科的整理工作。 洪业的学生有不少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如当代著名元史和蒙古史专家翁独健、中国史与世界中古史专家齐思和、魏晋南北朝史和亚洲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专家周一良、清史专家王钟翰等。周一良曾说道:“洪煨莲讲史学方法论的课,他的口才极好,讲课引人入胜,特别是他在布置作业上要求非常严格。”周一良认为他自己以后搞研究时能坚持一丝不苟的作风,和洪先生的教导分不开。 创造中国字庋撷法 攻克中文索引 洪业对祖国最大的贡献,更在于其“中国字庋撷法”。1932年,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出版了他的《引得说》,洪业先生的研究成果“中国字庋撷”正式问世。 这部《引得说》包含“何谓引得”、“中国字庋撷”、“引得编纂法”三部分内容。详细讲解了如何用“中国字庋撷法”来编纂各种引得。洪业发明的“中国字庋撷法”,用以编纂各种引得(即现在通行的“索引”,Index的音译),为学术界查考有关参考资料提供极大的方便。但是引得是用中国繁体字庋撷法排列,为了减少查用者检字的困难,使中外学者都能方便地使用,他又创造“笔画及拼音检字表”。 此后,洪业先后主编《哈佛燕京学社引得》、《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特刊》两辑,出版了经、史、子、集各种引得达六十四种八十一册之多,其中尤以“堪靠灯”(Conco-rdance)最为简便而不漏一字。又如《春秋经传引得》、《杜诗引得》等,到现在仍为海内外学人所参考和借重。而所撰《礼记引得序》一文,长达数万言,本身就是一篇精心结构的两汉礼学源流考,并因此于1937年荣获法国巴黎的茹理安奖学金。 被捕后 给日本鬼子上课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校舍被日军占领封闭,洪业与燕大教授陆志韦、赵紫宸、邓之诚等人被捕入狱。燕大的教授落入日本人手中,当时的情形可想而知,“很多教授都被整得相当惨。陆志韦牙齿差不多全被打掉,更有些人被打得血肉模糊,呻吟着被抬回牢房”,但洪业的遭遇却有点不一样。 洪业被关了一个星期后,一个韩国翻译把他带到一个日本军官面前,并让洪业向向太君鞠躬。洪业觉得他快要50岁的人要向一个20多岁的大兵行礼是个耻辱,便说:“我对武力鞠躬。” “你是不是抗日分子?” “我是。” “你为什么抗日?” 洪业说:“这问题我有两个回答的方式。概括地说,我不得不如此,但你要细说的话,请你给我20分钟,不要打岔。” 日本军官诧异之下,同意给洪业20分钟发言。 于是洪业便利用这次机会,给日本军官上起了课。 “我是研究历史的,小时候在中国读中国史,后来到外国读世界史,远东主要是日本史和韩国史。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用武力来占领别的国家,把别国人民当奴隶,镇压别国人民的意志,只能暂时收效,因为一定会有反应的,而最后一定得报应,报应来时,压迫者有时比受害者更惨。”洪业便举了好几个例子,西方从亚历山大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王威廉第二。 “我不仇视日本人民,其实我很钦佩日本人民,但我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而太君是这机构的一部分,你们宣传说因为中国政府腐败,所以要占领中国,中国的军阀是很腐败的,但国民党政府并不腐败,我不是国民党员,国民党有很多作风我都不赞同,但国民党在你们来之前已开始把中国工业化。日本军队先侵占了满洲,然后占据了中国北部,现在居然要与世界各国开战了,什么时候终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一天要终了。战事结束时,日本人民是要受苦的……” 洪业还说起了日本侵占韩国等事,说得那韩国翻译热泪夺眶,日本军官脸色发白。 后记 1945年日本投降,洪业等人重获自由,并于次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夏华路大学任客座讲师、哈佛大学东亚语文系客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 洪业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发表了中英文专题重要论著近八十篇,有《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蒙古秘史源流考》、《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礼记引得序》、《春秋经传引得序》、《杜诗引得序》、《西说<西京杂记>》等。其中《蒙古秘史源流考》成为目前世界各大学讲授蒙古史的重要参考教材之一。1979年12月,洪业逝世后,他的学生翁独健、王钟翰选编校订其中论著三十七篇,题为《洪业论学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