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福州,改变了它的一生》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刘谊恒 年龄:18岁(男) 地区:马来西亚 选送单位/社团: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砂拉越总会 《福州,改变了他的一生》 二零零一年,一名男婴诞于马来西亚砂拉越美里市。国籍为马来西亚人的他却留着一身福州人的血。他与大多海外同胞一样传承着中国祖先的血脉,但与他们稍稍不同的是,他似乎一并传承了对中国的热情,特别是福州。当然,在双方家人以及祖先辈都是福州人的前提下,加上他们都对身为福州人而抱有那一份自豪感时,这一切并不那么稀奇。此时的他,对“福州”一词还很陌生,虽然它正悄悄地改变了他的一生。 母亲很重视孩子们的身心,特别注重于教育上。身为一名华人,她深知中国五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诗词名句书籍等都是一等一的精华,必须让孩子亲自体验出书中的黄金屋。如此这般,从他开始识字起便开始让他接触弟子规、三字经、唐宋诗词、三国故事等。母亲也耐心教导,更不惜自己的空余时间亲自画出每个故事情节或者各个诗词和其拼音,让他能在学习上乐在其中。果不其然,这些名句和故事情节都已深刻于心,他不必思索便能朗朗上口。一次在诗歌朗诵比赛中勇夺第一,他不仅让母亲倍感欣慰,还对自己能保持着这些中国文化而感到一丝自豪。 约九岁那年,他已知道身为孩子应为父母亲减轻负担,就先从晾衣服着手帮忙。但这一晾,却晾出一个学问来。首先,内衣裤,尤其为女性用必须得晾在内侧,惟衣裤则晾在外边。其次,衣物不得挂在人家必经过的地方上,也不得挂得太高。或许这些都能使用常理解释,但母亲总是说晾得太高,给人看见了多么不好意思,况且也没有人会想要多看。但从外婆口中又是另一番道理。她说衣服挂在人头上是件不吉利的事情,尤其是女性衣裤,必须避免发生。 此外,他犹记得在中秋那天晚上,一路人嘻嘻哈哈,在公园吃月饼、提灯笼、赏月亮。口无遮拦的他,一边提着随处可买的纸质灯笼,一边尽管呼喊着姐姐的名。可这话一说出即被外婆斥责,说到晚上千万不要乱叫别人的名字,不然会被鬼发现并抓走。这个大忌的出处应该和其中一个山上禁忌有关,即为“山上呼名犯大忌”,原话为山上住着许多要取人魂魄的山魅,一旦让祂知道了登山者的姓名,便设法勾取他的魂魄。 还有一次,是在饭桌上时常看见的景象。幼年的他食量很大,等待着母亲再次盛饭菜时,总是以奇怪的握姿,握着筷子敲打着盘碗。他还记得当时只是想要试着从碗碟与筷子的撞击声中,找出那一个纯粹美妙的声音。当然,在外人看来,这只是一个乞丐要饭的行为,被视为极其下贱的动作,容易被他人所不齿。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于是他常被饭桌上的长辈纷纷教导用筷的一门学问。 种种的风俗禁忌让这个小男孩在长大后仍然对它们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虽然他知道有些只是迷信,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一是因为他知道身为一名福州人,保持着福州的风俗文化是他的责任。二是因为他不想让这种特殊文化葬在自己人手中。他在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不继续保持自己的文化,那么存在已久的历史即将毁于一旦。 外公外婆为第二代下南洋的福州人。当时日子艰辛,幼年时就开始做零碎活填补家计。后来因一场在巴士上的邂逅,两人双双坠入爱河,便共同奋斗,白手起家,创造出他们美好的未来。于是乎便经营了一家餐馆,里头尽是福州美食和小吃。简单的有从拌面、太平面到需要技巧的鼎边糊和红糟鸡,应有尽有。 十几年过去了,外公外婆认为是时候卸下重担,安老养生,就让喜爱下厨的小舅子继承家业。那时幼小的他时常呆在店中品尝各种福州美食,也一并观摩了舅舅的下厨技巧。耳濡目染之下,他也爱上福州那主打清、鲜、酸的各种美食。有时机灵的他总会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能亲自吃上正统的福州美食,那该是什么卖相,什么口感,什么味道? 福州人,怎么可能不说福州话?在他还小时,普通话(华语)就是从学校老师一撇一捺教导出来的。然而平话(福州话)则是从家中长辈们的普通交流学习而来的。福州话有七个音调,15个声母,46个韵母。相比之下,普通话有四个声调,23个声母,24个韵母。在这种环境培养下,他可以说双语并进,两者都能流畅地交替使用。虽然如此,但他不禁会想:如果有一天能亲自参观福州,是否能与他们用福州话互相交流? 由于和外公外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常在空闲中和他们互相交流,其中就会提及他们过往的经历和趣事。他想起外婆曾说到虽然她出生在马来西亚,但是有些亲戚仍然居留在中国,于是年轻时曾回返父母亲的故乡探望他们,例如在古田县的二姨,晋安区的三叔。当时在福州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榕树,连绵不断的山海,还有很多现在看似古代式的建筑房屋。从他们的言语中他只能用自己的想象拼驟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福州,心中想去一探究竟的欲望也愈发强烈。 十八岁年末,他终于卸下了负担。高考结束了,中学生涯也一并结束了。突然间空出了至少二至三个月的时间,反而让他有些不适应。本已计划好在假期中做些零散工打发时间,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父亲一致热心参与的福州公会恰巧将在近期内亲临福州市,与当地福州公会会员交流。此消息一出,他马上要求父亲安排这次的旅程,而早已知晓孩子的反应的父亲也赞成他的决定。此时的他,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汹涌澎湃。他非常期待那一刻,想要见证那五千年历史所塑造出的中国,想要细细地品尝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想要目睹那在心中存在已久的理想福州。 一转眼,他已经在去福州市的途中。只身一人的他却无所畏惧,反而更像打好胜战的将士在回去故乡的途中。当时正是一月中,在中国属于冬天时分,但值得庆幸的是福州并不常下雪,只是很寒冷。他穿着加绒卫衣,提着行李跟着大队走,心中满是赞叹。他赞叹中国的四季、福州的山海、榕城的榕树、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事物,在他眼睛所能捕捉到的任何画面都格外珍惜。 打点一切后已是晚间时分,他便与其他会员共进晚餐。果不其然,上来的每样餐点他都曾吃过,有些甚至还知道它的做法。其中一道最为著名的美食为“佛跳墙”,主要材料常选用鲍鱼、海参、鲍菇、墨鱼、鹌鹑蛋等并汇聚在陶瓷瓮里,加入高汤以及料酒等配料后便使用文火煨制而成。福州人就爱吃这些又补又鲜的汤制品,身为福州人的他当然如此。唯材料稍贵,平时很难吃到,只能在佳节时分才能品尝。五道菜,每一道,每一勺,每一口,他都格外珍惜。他享受每一次食材进入口中之前嗅到的那一股香气,他享受每一次食材与味蕾相撞时产生的那一种味道。那一晚,他吃得很满足。 隔天一早他们一行人就已准备好出发游走福州市,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历史文化汇集地——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处于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序排列的坊巷的概称,因此游街时只要一路从北向南即可,反之亦然。“三坊”即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则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曾经居住在福州的陈衍也写过一句诗“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精简地带出了他对故乡地热切深爱,同时也为所处时代感到烦恼无奈,这句诗也使得“三坊七巷”之名响彻海内外。 三坊七巷中主要建筑都是从明朝开始初建,经过明清两代数百年而遗留下来的。令人惊讶的是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其中就有许多名人故居,还有个名俗博物馆。窄窄的小巷,搭配一栋栋的白墙瓦屋以及黄色木屋,纵横整齐的铺地石板,加上每个坊巷口独立的石刻牌楼,就是当代坊巷的传统特色。看得仔细一些还能发现门窗漏花皆采用镂空雕刻,还有随处可见的精美图案雕饰。提到名人故居,就不难想到冰心在《我的故乡》中生动地描述福州的一点一滴,因为她的故居就在这里!除此之外还有二梅书屋、水榭戏台、小黄楼、林聪彝故居、谢家祠、王麒故居、郭柏荫故居、刘家大院等许多的建筑民居。 他们花了将近两小时的时间在此地拍照留念,同时也为福州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至今感到欣慰。而他不禁认为,其实不一定要走完整座福州市才算是了解福州。选择一条像这样的历史坊巷,花上时间体验当代人们生活的情景,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感受诗人当时在此即兴写词的心境就已经足矣。 在这次旅途当中,他与许多当地福州人以福州话互相沟通,于是乎便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当地人对“福州话”是抱有狭义的,意指他们会为各自地区所说的方言一一区分。然而在马来西亚则是以“福州话”作为福州十邑各腔的总称,“福州话”是广义的。因此在他对当地人说“福州话”时,不少人认为他在说福州府府城内的方言。其次,各种的腔调也让他有些不习惯。通过有心人士的讲解才知道马来西亚砂拉越主要是以都裡腔为主的福州话,而在福州可是有各个其他腔调的福州话,因此习惯以都裡腔的他,加上可能已经被马来西亚当地的腔调影响的前提下,难免有些不自在。 在一次讲座上,当时的演讲者提到现今福州本地的年轻人大部分已经逐渐遗忘了福州话,即不会听也不会讲,然而马来西亚的福州话氛围明显优于福州本地,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常被誉为“小福州”的砂拉越诗巫市,这让他大吃一惊。同为砂拉越人的他也有感而发:当时在诗巫度假时满城上下都充满福州的气息,从小孩到老人都会说福州话!他认为,身为福州人的一份子必须坚守本土文化,保护福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