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我的福州情怀》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黄为晨 年龄:17岁(男)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许桂彬 选送单位/社团:马来西亚黄乃裳中学 《我的福州情怀》 我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诗巫市的一位福州人。从小我的居家生活环境都是由许许多多的福州元素组成的,也因此,我一直都对一切跟福州有关联的事物都抱持着一种独特的情感与看法。即使我与我的祖籍相距大约 3527 公里,我却仿佛觉得我现在生活的这个地方,就是福州。 一提到福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福州话了。语言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是每一个民族的骄傲,为什么这么说呢?若一个人一开口就能说出一口流利的中文,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来自大陆;如果是英文,那就是来自欧美国家;如果是福州话,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福州人啦!在家里,我的家人从小就教导我如何讲福州话直到今日,相对的我在家里接触中文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在我一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因为听不懂老师所说的话而常常被老师责备,但是自从我接受学校教育开始,我对中文的掌握也越来越熟悉,很快的,我就可以说出一口流利的中文以及福州话。在马来西亚,不论我们身处何处,只要是听得到福州话的地方,我们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那熟悉、浑厚、又独特的口音,听起来就好像有家的感觉一样。语言的功效就是这么的神奇,我们明明就身处异地,就只因为听到了那么一声熟悉的声音,就足以让我们紧绷的神经松懈下来,就能让我们的内心感到平安,就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以四海为家。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福州”。 但时过境迁,近年来,能说的出一口流利的福州话,又或是能听得懂福州话的华裔子弟日趋减少。其中《当今大马》有一则新闻报导指出: 1979 年,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新加坡发起“讲华语运动”,以华语取代方言成为华社共同语言。这场运动形成一股风气,于 1980 年代也蔓延至大马。那时候民间社团组织发起“讲华语运动”,家庭减少使用方言交谈,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方言,“讲方言就罚款”成为莘莘学子的鲜明记忆。在将近 40 年的今天,在种种因素之下,方言环境渐渐缩小,维护方言的意识渐渐萌芽,这又促使 “讲方言运动”的“反风”崛起,例如槟城的“讲福建话运动”。我想说的是,既然马来西亚有这么多华人开始发起了“讲方言运动”和“母语复兴运动”,那么我们作为福州人的后裔,是不是也应该发起“讲福州话运动”来复兴我们的灵魂——福州话呢?面对这一个问题,我们没有抉择的余地,因为这是关乎福州话,又或是福州文化存亡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捍卫我们的方言,我们的荣誉,我们的骄傲,福州话才不会失传,玛雅的悲剧才能被避免,福州人的故事才会有人去聆听。 谈到福州,最能引起我的兴趣的话题就是福州美食了。而当中我经常接触到的福州美食就有烘饼、鼎边糊、干拌面、福州炒面、福州鱼丸、炒百粿、红糟肉、鸡汤面线等。其中福州炒面和炒白粿是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早餐及宵夜,是不可从菜单移除的“常客”,而百粿在诗巫市也不是每个茶餐室的摊位老板都会炒,是以每当我听到有人说某某茶餐室有炒百粿时,百粿一定是我的不二选择。虽然说鼎边糊我鲜少吃得上,但只要那熟悉的味道一入口,我就会有一种心至静,人至美的感觉,总觉得自己成了仙似的。对我而言,鸡汤面线一直都有着一种非凡的意义,那是因为每次在食用鸡汤面线时,那一天一定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例如在婚宴上、大年初一、逢人庆生又或是宝宝出生满月时,一定会吃上一碗鸡汤面线以示鸿运当头,福满人间。值得一提的是,福州美食在马来西亚别有一番风味。例如,在诗巫市,当地人为了让福州美食更吸引食客前来光顾,特别对一部分的美食进行了富有创意性的改变。有些人在制作干拌面时加入了咖喱粉,制作出带有咖喱味的干拌面,食客们都赞不绝口;有些人在鸡汤面线中加入了红酒,制成了味道饱满的红酒鸡汤面线,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啊!这就是福州美食的特点,时而有风暴般的辣味袭卷我们的味觉细胞,却又不失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柠檬侠”(醋酸味),还有人人都喜爱的冰糖葫芦(甜味),也有惹人喜爱又令人憎恶的咖啡豆(苦涩味),以及咸蛋超人(咸味)。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福州”。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福州是什么样的呢?福州的建筑又有什么特别的呢?福州人的习俗与我们这里的习俗差别在哪里呢?当地食物的风味是否略胜诗巫市一筹呢?那里是否有我的亲人呢?我不晓得,因为我没去过福州,我还没有机会去到中国福建省的福州市,我还没有机会回去我的祖籍,我还没有机会亲自去寻找我那在远方的亲属、我的根。只希望未来我能有机会可以回去我原本的家,看一看福州的山明水秀、风和日丽,看一看福州的亭台楼阁,看一看福州的穿房入户。福州啊福州,在这里我真心地祝福你,不论经过多少风雨,你依然能屹立不倒;不论世事如何沧桑变化,你依然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行。福州啊福州,你绝对是我心里的有福之州,愿你未来可期,不负众心,持续前行。福州啊福州,你一定要等着我,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去找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