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榕树的精神》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田佳璇 年龄:17岁(女)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张雅芳 选送单位/社团:马来西亚古晋中学(国民型) 《榕树的精神》 淅淅沥沥的雨声,没有停止演奏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声。这场突如其来的雨驱逐了平日那让人无法喘息的酷热天气,也让整个房子弥漫在朦胧的诗情画意里,那盆夺目的榕树盆景也消失在黑暗里,唯独厨房那抹灯光显得格外耀眼。 那在煤气灶前忙碌着的微微有些佝偻的背影就是我的奶奶了。虽然她年过古稀,但那汆烫面线的动作依旧是那么利落。在另一旁的锅子内,散发着红酒糟的熟悉香味...... “吱嘎......吱嘎......老旧式电风扇在工作着,风轻轻地吹向坐在老旧藤椅上给我讲外曾祖父母故事的腰杆笔直的奶奶。外曾祖父来自中国福州,当时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下南洋求生活。凭着木匠的手艺,他在古晋亚答街开启制作木桶的生涯。外曾祖父所制作的木桶以塩树为原材料,也称铁木。话说那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出产的最坚硬的木头。外曾祖父总是把塩木用刀或锯子削成一片一片的。这过程最讲求功夫的就是把木片磨削平整。然后再把削好的木片排列整齐,外头再用铁圈套牢固木片,不需要铁钉就可以制作出不漏水的木桶。这绝对神奇。在亚答街制作木桶的商家仅有两家,所以外曾祖父的生意门庭若市。他也因木桶的坚固耐用而小有名气。他的人格其实就和那盆榕树的叶子。具有奋发向上的品质相契合。 榕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种子一落地就生根发芽,不论多么恶劣的环境条件,都可以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外曾祖父何尝不是“榕树精神”的代表人物呢?外曾祖父则独自下南洋打拼,带着精湛的手艺白手起家,与外曾祖母成家,不仅仅将十名子女抚养长大,还定期给远方的中国亲人寄去必要的生活费。而榕树的根系则努力地向下方延伸,努力地吸取取着土壤里面的养分以运送给树干、树叶和果实,让他们可以茁壮的成长,可是自己却一辈子在土壤里深埋,不见阳光,而且难以呼吸清新的空气。外曾祖父努力工作、当好一个父亲、丈夫以及儿子的奉献精神,和榕树根默默付出、不辞辛劳品质相似极了。 1 奶奶说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那碗父亲常做的福州传统美食—红酒糟面线。 那时候的生活比较艰苦,红酒糟面线对于奶奶来说可是十足的奢侈品。曾外祖父做红酒糟面线的次数少之又少,只有在过年或者隆重的节日才会出现在餐桌上。每当外曾祖父制作红酒糟面线时,家里大大小小都围在炉子旁边拼命地闻面线的香味。虽然每个人最后只能分得到一小口,但内心却早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奶奶的弟弟妹妹们有的跃跃欲试,有的肚子已经咕噜噜地叫。奶奶也特别期待吃上父亲制作的红酒糟面线,所以当外曾祖父正在厨房烹煮、弟弟妹妹围在一起的时候,奶奶都会在一旁静静的观察父亲的一举一动,把烹煮红酒糟面线的步骤和微小细节记得丝毫不差。汆烫面线的时长,红酒糟的分量在心里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会失之毫厘,父亲的身影、面线的做法还有兄弟姐妹围坐在一起的气氛,早已经深深印刻在了奶奶的脑海中。 香味浓郁的红酒糟面线扑鼻而来,打断我了飘忽的思绪。奶奶端出一碗满满的祖传红酒糟面线,还加上了红酒糟鸡肉和水煮蛋,一碗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红糟面线却穿越了到了年轻的外曾祖父、围坐在一起的奶奶的兄弟姐妹直到奶奶与自己的儿女一起吃饭的画面映入眼帘。沧海已化为桑田,面线的味道依旧如故,他就像一位时代的见证者,见证着大家从食不果腹到顿顿能吃饱再到不仅能吃饱还要能吃好的时代变迁。嗯,还是原来的味道。 也许奶奶对于这碗红酒糟面线的情感是我们无从理解的。这碗红酒酒糟面线伴随着奶奶成长,也包含着奶奶对父母亲的思念,同样表达着奶奶对于自己儿女的慈爱。这仅仅是奶奶这一个家庭,不知那些早些年从福州来到马来西亚的人们,是否同样牵挂着这碗红酒糟面线,牵挂着像红酒糟面线这样来自福州来自福建的各种美食?榕树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地生根,终究会是枝繁叶茂的样子;来到马来西亚的人们,依旧会是做着和原来一样的味道,把自己所知道的最好的口味,传递给自己的儿女,希望儿女可以品尝到自己喜欢的家乡味道,把这些香味传承下去。 2 现在在砂拉越古晋,想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红酒糟面线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在茶餐室几乎随处可见。不但如此,不论是福州光饼,干盘面还是糟菜米粉都一一可以找到。贩卖福州美食的摊主也不仅仅局限于福州人,还有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等等,大家不分你我学习和制作来自各个籍贯的美食,每个地域的美食文化都得以发扬,就这样一辈人接一辈人地传承着美食,继承着乡愁。 榕树,对五百年生命的坚守,看了一代代人的兴盛后衰落。它,依旧在,在福州代代人的心中;榕树精神,绝不会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