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福州老街》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黄俊杰 年龄:17岁(男)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张雅芳 选送单位/社团:马来西亚古晋中学(国民型) 《福州老街》 “锵......锵......” 这个被浓烟熏陶的的地方就是我所熟悉的福州老街。 现代的人们都喜欢在高级餐厅里,享受冷气的当儿一边进餐,无意中显出他们高贵的气质。我啊,刚好恰恰相反。我偏偏喜欢那夹杂着烟味和叫嚣的气氛,无需顾虑太多的礼节,不必太过于保守,只管你把脸皮稍微放厚,想对那里尝不尽的美食张牙虎爪都不成问题。 那一条街有股深深吸引我的魅力,甚至让我沉醉无法自拔。近乎每个周末,到了傍晚时刻,无需我催促,爸妈便会携带我和弟弟步行到那老街。这条街与我们的家大约只有50里的路程吧。每次的路途中,我的心情随着迎面扑来的微风,徜徉在惬意中。看着余辉洒在大地,思绪也如日落的太阳,进入休眠时刻,每一次所见的光景都让我那么的心旷神怡。 到了那边,找到了位子后,大家便到各个档口叫点吃的。我走到了20号的档口前,还没来得及开口,陈叔叔便提笔写单。“要一碗,对吗?” 我扬起嘴角,点了点头回应他,就回到了座位上。等待之时,也和家人玩笑了一番,本来是捧腹大笑的,弄得肚子也开始打咕噜了。 “来.......来......小心,很烫。”见陈叔叔嘟着嘴,捧着陶瓷碗过来,我们也连忙让位。碗里色泽洁白,细仅半毫米直径,落汤不糊的面线,浸在酒香味十足的红槽鸡里,它便是我最中意的的红酒鸡面线。 我的地道方言是客家,但却异常地对福州特色的食物有莫名的亲切感,特别是这红酒鸡面线。近乎每一年的生日,桌上肯定少不了这面线,但却不清楚背后的蹊跷。好奇心之下,我便向爸妈探个明白。原来,这面也可叫寿面,由于它又长又簿,象征着寿星长命百岁。妈妈又指着碗里的鸡蛋,解释到吃鸡蛋的意义。按照惯例,鸡蛋在生日里也是不可或缺的。古时的人们生日时都是让母亲吃鸡蛋,当作对母亲的感恩。但后来因母亲爱子心切,家境贫困的母亲便挨饿,把鸡蛋留给孩子吃,从而演变成今日寿星吃鸡蛋的习俗。而且吃鸡蛋是很有讲究的,要现在人的身上滚一下,这样便能带来福气,滚完后把鸡蛋在头上磕开,这样便是开窍。 有时候还能从陈叔叔的谈话中,得知制作红酒鸡面线的秘方,他强调酒香味浓郁扑鼻的红酒鸡面线,关键就在于福州人自酿的红酒。制作红酒的过程一点都不能马虎,还要被储存在没有水气的瓮里及避免太阳的曝晒,否则便会发霉。别看红酒鸡面线的制作材料不多,想烹煮一碗有灵魂的面线,得费十足的功夫。拥有“厨房万能”著称的妈妈至今还败在这碗朴素清淡的红酒鸡面线。 有一句诗是这么来着,“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 说的就是线面。福州民间有传说线面是九天玄女指点创制的,所以福州的面线工人都拜九天玄女为“制面始祖”。流传于民间的传说确实数不胜数,可是面前的这碗才是本人的心头肉啊!我拎起一匙的汤,放入嘴里的瞬间,烫头的香气与味蕾碰在一起,擦出了火花,再夹一簇的面线,面线就如一缕缕的丝缠绕我的舌头,再滑进食道,舒服极了。 从街头算起第五间房子,是一间门牌13号的光饼店。这装修不起眼的店平日是排着长龙的。师傅们弯着腰把打好的面粉,放进火炉缸内,将其烤熟后再用类似筛子的工具,把光饼逐一地捞出来安置在柜台待售。烘烤后的光饼色泽光润且口感香脆,色香味俱全。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蒜香以及烘烤的面香味不禁让人垂涎欲滴。这里的一袋光饼只卖三令吉,分量却比城市五令吉的光饼来得多。妈妈特别喜欢这家店的光饼,它既不油腻又便宜,她通常都会买上两袋,给还吃不饱的我们再祭一下五脏庙,和当作隔天的早餐。 街上还有很多的店子和摊位,其中包括卖日常所需的米,油,盐,醋,茶的杂货店,卖红豆冰,豆腐花和大包等的店,可说是应有尽有。还有一家理发店,里边的老板喜欢大显身手。有时候小孩光临,个子不够高,老板就会在椅子上多加一个板凳。年纪小的,胆子也自然小,老板还没动刀时,就会闹哭,让人不禁莞尔。老板虽满脸皱纹,但技艺甚是精湛,一番舞动下,客人的头发就理好了。 一间一间的老屋,除了那一片在干旱时期带来炎热的锌板屋顶,其余的结构几乎都是木板建成的。老街的中央还有一棵年迈的苦楝树,灯笼贯穿于整条街,上空是被繁星点缀的夜空,这让我吃面的心情格外爽朗。一家口都聚集在一起,谈欢笑,诉心得,能够隐约感觉到温暖,整条街就是那么一幅温馨的画面。 如今,老街的顾客正逐渐减少,尤其年轻的一辈,都是向往更舒适的生活。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与高科技的餐馆相比,老街的传统更能显得出悠闲,也能感受到人们的热情。我祈愿着这条老街在日后不是成为人心中的一份回忆,而是用心意去回应,来守护这条老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