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小福州的历史由来》 作品类别:征文 姓名:杨孟杰 年龄:12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选送单位:敦化小学 指导老师:蔡艾伦 小福州的历史由来 有一天我从收音机广播听见我们诗巫有一个称号叫“小福州”。我当时就纳闷了。福州不是在中国的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便上网查询为什么诗巫也称“小福州”? 原来诗巫被之所以被称为“新福州”是因为诗巫的经商人员绝大部分都是福州人的后裔。这件事,还得从一个叫黄乃裳的晚清举人说起。 黄乃裳,字绂丞,号慕华,他出生于1849年。他是福建福州市闽清县六都湖峰村人。黄乃裳一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那时候,不少西方传教士来到福建一带传教。在他们的影响下,黄乃裳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并掌握了英语。当然,对于传统文人来说,依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才是正经道路,黄乃裳也不例外。他虽然年纪较大,依然有一颗步入仕途的心。1877年,28岁的黄乃裳以童子试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秀才功名。1894年,黄乃裳终于通过了乡试,获得举人功名,这一年他已经45岁了。然而,就在黄乃裳打算继续在科举考试道路上走下去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他的三弟、致远舰副管带黄乃模与邓世昌一起,在黄海海战中为国牺牲了。黄乃裳看透了大清王朝的落后,放弃了仕途,走上了维新道路。 于是他参与了公车上书,在福州创办了福建第一份报纸《福报》。不幸的是,很快维新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黄乃裳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起遭到清廷的追捕,被迫亡命天涯。黄乃裳对清廷非常失望,担忧老百姓在清廷生活困顿,便决定前往东南亚地区,为老百姓寻找一块容身之地。1899年9月,黄乃裳携带家眷来到新加坡,并担任《星报》主笔。随后,他只身前往马来亚、苏门答腊、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区,进行实地勘察,寻找合适的地点。黄乃裳有一个女婿叫林文庆。林文庆是第一个获得英女皇奖学金的中国人,与伍连德、宋旺相并称为“海峡华人三杰”,担任过厦门大学的校担任过厦门大学的校长。林文庆长期在南洋地区生活,所以对这一带很熟悉。他向岳父推荐了地广人稀、荒地众多的砂拉越地区。砂拉越地区坐落在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拉浪江的岸边,已有少量福建人在这里经商。 当地的拉者(酋长)查尔斯·布鲁克也希望有更多华人来垦荒。于是,黄乃裳与查尔斯·布鲁克一拍即合,签订了协议,租赁砂拉越地区的诗巫作为垦区,协议中主要条款之一是“所垦之地享有666年的权利”。租约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了清朝与西方列强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 有了落脚之地后,黄乃裳就兴冲冲地回到福建,招徕当地老百姓前往南洋地区垦荒。在1601年2月20日,在中国传统春节到来之际,黄乃裳率领的第一批福建人以抵达诗巫。这是马来西亚中国城的第一批福建居民。之后,黄乃裳又率领了两批福建人来到诗巫。这三批人马加起来,一共有1118名福建人。这1118名福建垦荒者在诗巫定居下来。当时,诗巫到处都是热带雨林,遍地都是低洼沼泽,不但有蛇虫出没,还流行着各种热带传染病,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垦荒者没有屈服于大自然,而是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开始了大规模垦荒活动,摸索新的耕作技术,建设自己的家园。 作为组织者,黄乃裳向查尔斯·布鲁克借贷了一批资金,提供给垦荒者。还成立了新福州垦场公司,为垦荒者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品。在黄乃裳的倡导下,当地还建立了学校,为垦荒者的后代提供教育。在经过了最初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后,福建垦荒者在诗巫站稳了脚跟,开发了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种植了高价值的橡胶,又开办商店、发展运输,做起了生意,混得风生水起。 10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福建垦荒者早已去世,他们的后代依然居住在诗巫,繁衍生息。倒是在诗巫城里,到处都留着他们当年生活的痕迹。如今诗巫有19条以华人先辈命名的街道,其中福州人占了15条。其中,诗巫市议会命名的黄乃裳街最为著名。黄乃裳街是衔接兰彬与甘榜艾蒲路的一条横路,全长虽然只有200米,但却是诗巫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之一。 现在,福州人是诗巫最有经济实力的群体,走在大街上,到处都传来熟悉的福州乡音,所见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面容,令人倍感亲切。在诗巫,最受欢迎的两道菜肴,是福州人的“干盘面”和“光饼”,就连咖啡店里,都出售这两道菜,让人感受到福州传统美食文化巨大的生命力。 在看过了这个资料后我更了解诗巫的历史了。我希望大家能多多了解关于自己国家或州的历史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