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我的家乡印象》 作品类别:征文 姓名:卓弘汇 年龄:12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选送单位:敦化小学 指导老师:张彩萍 我的家乡印象 诗巫又名“新福州” 。诗巫的福州族群繁衍至今可追溯至清末民初,重要革命家黄乃裳先贤带领福州移民开垦婆罗洲砂拉越的诗巫。120年来福州族群在这里扎根已繁衍至少 第五代。诗巫的文化,从语言、饮食、风俗、宗教及传统手工手艺都离不开“福州”二字, 甚至已融入其它籍贯华人的日常生活。 诗巫的华人生活已离不开“福州”两个字。语言文化离不开“福州话”。福州话可 是不同籍贯的华人沟通必备之语。出街与人交谈一定用福州话。诗巫就是福州人之乡。在 马来西亚任何一个地方听到熟悉的福州话,十之八九都是源自于诗巫的福州人。所以称诗 巫为“小福州”,一点儿也不为过。 诗巫的饮食文化也离不开“福州”美食。在诗巫,从餐厅到街边小吃都充满“福 州”风味的美食。比较出名的就有鼎边糊、糟菜粉干、福州鱼丸、红糟鸡、光饼、红酒鸡 汤面线、炒白棵干和干盘面。所以诗巫这里可是“福州”美食天堂。 光饼是福州最出名的美食之一。光饼是用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的饼类食物,直径约6厘米,中间带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光饼深受福州人的喜爱。古代文人喜欢吃光 饼,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福州时,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久而久之,吃了多 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 此外,鼎边糊也是福州的美食之一。鼎边糊,又称锅边糊、鼎边垂。古时有一家主妇磨了米浆准备蒸九重粿,临时来了客人,家里煮的饭不够吃,主妇灵机一动,在烧着菜的 锅边绕烙米浆,既做菜又当饭,客人吃得甚满意,赞扬一番。不久这种吃法在福州传开, 各家争相仿效,久而久之就成了当地的习俗。鼎边糊的做法也很简单,用舰子汁为汤,在 锅里烧开取其鲜味,再把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一圈浇过去,米浆在锅边烫成干皮后用锅铲 刮到汤里,加芹菜、葱、虾米、熟鱼干、小肠、花蛤、香菇、白菜等作佐料,烧开后起锅 就是一盆滚烫的“锅边糊” 了。 风俗文化也和“福州”息息相关。诗巫这里的华人生日都会吃红酒鸡汤面线。孩子 出生,亲朋戚友都会上门吃红酒鸡汤面线。喜庆节日都离不开红糟酒面线。这里的福州人 婚嫁娶沿袭传统也会送“礼饼”。 宗教方面,基督教卫理公会在这里蓬勃发展。传道牧师们大多毕业于诗巫卫理神学 院,而基督教的牧师也多数为福州人。基督教堂多也是诗巫的一个特色。不管市区或郊区, 几乎每隔不远处就会有一间基督教卫理公会教堂。 福州传统手工艺食品制作一点也不逊色。几乎所有福州妇女都会酿制福州红糟酒, 它的材料简单,只要有糯米、红鞠、甜酒饼和辣酒饼。蒸熟糯米加入红鞠和甜辣酒饼后放 在阴凉处等待40天的发酵即可。红酒鸡汤面线制作离灵魂食材就是福州红糟酒。红糟酒 渣可以使用于福州的菜肴烹饪和肉类腌制。香得很,所以诗巫的福州红糟酒就是福州家乡 的味道。 诗巫位于赤道,常年阳光充足成就了诗巫另外一个特色,就是福州手工面线。面粉 捏和后再经数次延拉、日晒干燥而成。经过充足日晒的手工面线味道特别好吃,富有弹性 而且不易断裂,重点是不含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不容易坏。 诗巫福州人多,保留完整的文化传承在这里可算最为完整。福州人在这里开辟了新 天新地,这都离不开福州人的坚忍卓绝,敢于拼搏的精神。着这样的生活,守着家里的几间店铺,日复一日地看着天气从飘泼大雨到春光烂漫,从蛙声一片到落叶满地。也许是幼时一个个军绿色的身躯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又或者是家中后来不断没落,我最终决定从军。家中的百般劝阻也未能改变我的主意。当第一缕晨光划过天空,我便要离开这片土地,可是脑海里总是像走马灯一样一个个影像接连闪过,严厉的老师和敲得啪啪响的戒尺,板着脸的老中医和活蹦乱跳的小徒弟,这边跑那边跑的妹妹和在后面付钱的笑呵呵祖父.....这些都好像一缕缕愁思奔往我本就迷茫的步伐。 限制于一片土地亦或纵观四方天地,我向往后者,可瓢泊在外,羁旅西东,又是否能再有一处屋檐供以阻挡风雨?最后的临行时刻,我有了答案。“家门永远向你打开,记得早点回来。”我忽然明白,故乡一直会在那儿,永远在那儿,像是一个游子最坚实的后盾,最柔软的心尖。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长街,故乡的青石,故乡便是永远的悠悠,只要心中仍存留这鲜活的景和鲜活人,便就不算飘蓬断梗,亦能生于而魂归此罢。 袅袅炊烟已几许,零星的推门声打碎了夜的静。我凝视着这一切,似要将它深深刻在心上,然后转身,隐入微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