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长江澳 林君斌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将中国文化分成西部华夏的“大陆文化”和东部沿海蛮夷的“海洋文化”两大类,前者的代表是“金玉、车马、衣冠”,后者的代表是“珠贝、舟楫、文身”。 五千年前,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一批批福建先民驾驶着木帆舟,携带着印纹陶器、有段石锛、稻种、芋头、猪、鸡、树皮布和巢居(干栏式建筑)习俗,勇敢地航向南方热带岛屿,将中国大陆南方的新石器文化传播到太平洋的无数岛屿。 千万年间,沧海桑田,闽人紧随大海的脚步,搏击风浪,览尽甘苦与沉浮。他们是中国的“世界人”,穿越古今,闯荡天下,生生不息。 (一) 在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散布着数以万计的大小岛屿。16世纪的西方探险家发现,这些相隔万里的岛上生活着不同的族群,彼此也不来往;但他们有着相似的外貌,制作风格相近的陶器和小船,用同样的音调称呼香蕉、稻米、鲨鱼和乌贼。语言学家把这些相近语言,统称为南岛语系。 所谓南岛语族,就是说南岛语系的族群,分布地区东起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接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抵夏威夷和中国台湾,南至新西兰,人口超过3亿。 那么,南岛语族的发源地在哪里?是怎么扩散的?是怎么走向太平洋深处的? 关于南岛语族先民的源起,专家学者们从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角度,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起源地及扩散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将南岛语族先民的起源指向了中国东南沿海。 平潭岛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是中国第五大岛,距台湾最近处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 壳丘头遗址群,位于平潭南垄村东北,地处山麓坡地,东距大海约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福建沿海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闽台史前文化之源,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福建博物院派出考古队,对壳丘头遗址进行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壳丘头遗址距今约6500年。 可以想象,距今6500多年前,壳丘头先民们选择岛上背风向阳坡地为居住点,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而出土石器的锐利、陶器纹饰的繁丽、贝壳上的原始雕琢,无不勾勒出福建海洋文明的早期样态。 在出土的石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梯形小石锛。石锛是壳丘头先民常用的一种多功能的生产工具,这种工具很可能跟制作航海工具独木舟有关。因为可运用于舟楫的制造和生产,石锛成为早期人类跨越大洋,进行迁移的重要实物证据。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根据石锛的类型,推测中国是太平洋地区“有段石锛”的发源地,并进而认为南岛语族的祖先应该在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陶器的发明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人类首次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转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 壳丘头出土的陶器中,最具特点的是贝齿纹陶器,标志着先民审美的觉醒。那时,生活在海岛上的先民们,就地取材,利用蚶类贝壳边缘的自然纹路,直接压印在陶坯上形成“贝齿纹”,然后进行烧制,形成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征的生活器皿。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纹饰、器型的比对,我们发现壳丘头文化跟台湾的大坌坑文化有很多共性。两地出土的陶器都以粗绳纹、夹砂陶为主要特征,很多都印有相似的波浪纹、贝齿纹、指甲纹和刻划纹等,反映出两岸先民对大海的热爱与崇拜,是两岸先民共同的文化符号。 著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壳丘头文化是台湾大坌坑文化的源头或源头之一,并很有可能是南岛语族的源头。他指出,台湾岛和澎湖群岛上所有的大坌坑文化遗址的校正年代都在距今5000至4000年之间,明显晚于壳丘头遗址,两者之间具有渊源和传承关系。由此可见,从远古时代开始,闽台两地就同根相连。 通过对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掘,专家学者们推断,平潭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 (二) 1492年,哥伦布驾着他的三桅船横渡大西洋,开启了人类大航海时代,而南岛语族的祖先早他几千年就开启了驶向太平洋的伟大航程。 在那个海上交通工具极不发达的时期,面对波涛汹涌的浩瀚海洋,南岛语族创造了航海奇迹。他们驾驭木舟,从闽江口、平潭岛出发,穿越台湾海峡,追逐着太阳和星辰,驶向了太平洋深处。他们倾听着大海的心跳和脉动,季风将他们送往了一个个孤悬海上的小岛。他们定居其上,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西方学者将这随风飘荡、随波逐流的漫长旅程形象地称为“风之路”。 2010年7月,一场特殊的“寻根之旅”展开。6名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南岛语族后人登上仿古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借助星象、季风和洋流,一路北上,途经库克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等地,远航1.6万海里,历时4个月后,抵达祖先当年出发的地方——中国福建,在壳丘头遗址,他们种下了一棵象征乡愁的榕树。 此趟回溯祖先迁徙路线的旅程,佐证了从中国乘木舟漂到南太平洋诸岛的可能性。法属波利尼西亚独木舟协会会长凯达布说:“虽然我们的宗教信仰来自欧洲,但从人类学来讲,我们的根在中国,这是一次回顾历史的历程。” 近些年,随着分子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快速发展,利用DNA测序和分析等技术,科学家们从来自几千年前的人骨DNA中,追踪到了南岛语族基因的发源地。 2014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团队从位于福建闽江口外马祖群岛亮岛上的人骨提取DNA,并以单倍体E为示踪指标,结果清楚地表明,生活在东南亚群岛和近大洋洲地区的南岛语族的基因发源地就在福建沿海。 2020年,全世界最权威学术期刊之一——《科学》发表一项重磅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团队成功在福建的奇和洞、昙石山和溪头遗址的史前人骨中提取了DNA,其研究结果确证,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且首次明确将时间追溯到8400年前。 来自世界各地、多种学科交织的研究,让我们描绘南岛语族祖先远征海洋、探索未知的路径也逐渐清晰:距今大约6000年前,居住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先民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驾舟出海、逐浪而徙,第一站抵达台湾登岛而居,距今5000年左右扩散到菲律宾,之后继续向东向南迁徙,将文明的火种撒向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形成了现在分布于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岛屿的南岛语族族群。 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古的福建,是一个哺育和输出海洋文明的地区,是南岛语族的原乡,是史前大航海的摇篮。平潭将开展以壳丘头遗址群为代表的相关考古研究,大力建设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为全面认识海峡两岸的文化渊源,展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演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