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海峡西岸经济区全记录> 见证 > 正文
龙岩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三次"转身"造就新培斜
m.folksfolks.com 2009-04-07 21:42  张杰 刘辉 来源:本网    我来说两句

二月,踏春自有早行人。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引进客商开发的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尚未正式开放,每逢双休日,慕名而来的游人已经是络绎不绝,踏青休闲,品茗闲话,将春色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

“从最初的贫困村到发展竹凉席产业,从茶叶到休闲旅游,短短十多年时间,培斜人经历了三次产业升级,每次‘转身’,我们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今年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再发展新兴的休闲旅游产业,我们会做得更好!”培斜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信心十足。

嬗变,从一根竹子开始

培斜村是革命基点村,位于龙岩市新罗区西部,距城区20公里,319国道贯穿东西。全村有195户723人,党员32名,耕地860亩,林地1.1万亩。1993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村集体收入不足5000元,“省定贫困村”的帽子压得大家抬不起头来。

穷则思变。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华锦先听说邻近的江山乡生产竹凉席能挣钱。他立即跑到江山参观,并自筹资金3万元办起了全村第一家竹凉席加工厂,当年便产生了效益。随后,赖佳明、赖龙辉等一批在外谋生的党员纷纷回村兴办竹凉席加工厂。村民们眼热了,纷纷跟上来。1997年,培斜村成立竹凉席有限公司,注册了“天然牌”商标,对全村竹席厂实行原材料、规格、质量、办证、销售“五统一”管理,竹凉席产业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目前,培斜竹席加工企业发展到了82家,产值1.6亿元,产品除了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培斜村还带动周边县市数万人致富,1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常驻村里务工。

初次“转身”,培斜人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2003年,培斜竹席产业发展渐入佳境,村民们通过从事竹席加工盖起了新房子,有的甚至还买起了汽车,不少人开始陶醉在致富的喜悦中。

然而,华锦先和村两委班子始终存有忧患意识。2003年初,华锦先到华安仙都考察时,获悉当地种茶效益很好,就动起了种茶的念头。他不仅请来了省里的专家来论证培斜的气候、海拔适不适应茶叶生长,而且还专程跑北京把土壤拿到农业部化验。

结论是培斜非常适宜种茶。华锦先带头从仙都引进茶苗率先试种20亩,当年采摘加工后平均每公斤茶叶卖到300元。随后,同样是党员干部带头种茶,带头示范,如十年前一样,一股种茶的热潮很快在村子里兴起,村民们纷纷从安溪、华安等地引进优质铁观音、丹桂等茶苗,利用闲置土地种植无公害茶叶,不少村民还到邻村和大池、龙门等周边乡镇租地种茶。

考虑到茶叶产业的特点,培斜村两委探索出了“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来引导帮助茶农,并于2004年初成立了培斜茶叶协会,将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茶农和茶商组织起来,提供从茶叶种植到加工的一条龙服务,并利用原有的竹凉席销售渠道,拓展茶叶市场。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500多亩,茶叶加工厂20家,年产值达1500万元,村里已经申请注册了“采薇牌”商标,今年还将发展数百亩。

再次“转身”,培斜人又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

赖日辉是培斜村最早做竹凉席和最早种茶的村民之一,他告诉记者,1995年开始他就跟着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做竹凉席了,一直做到了现在,效益还不错。茶叶他是从2003年开始种的,到去年种了五六十亩,赚了十多万元,今年又多种了七八亩。春茶还没上市,春节期间,他已经接到四五十个安溪和龙岩茶商要茶叶的电话,估计今年效益更好。

“这么多年来,最大的体会就是村干部和党员一直在带头,总是他们自己先去试,差不多了觉得效益好了才发动、扶持大家去做,没有他们这种模范带头作用培斜肯定没有今天。”赖日辉动情地说。


责任编辑:李峰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